剖析歧视“农村人”现象:40%受访者称歧视仍存

2016-09-12 16:58:13 来源:济宁新闻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说法,是划分身份甚至社会层次的依据,并由此滋生出很多偏见和矛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取消农业税、户籍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农村和城市的差距逐步缩小,身份差别也逐渐转变为分工差异。这些年来,人们对“农村人”的印象改变了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35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这些年来,51.2%的受访者对“农村人”的印象改变了很多,然而,也有40.3%的受访者认为,“农村人”的叫法仍然存在歧义,53.9%的受访者认为“农村人”和“城里人”差距仍然很大。

51.2%受访者对“农村人”印象改变很多

余贵生是浙江宁波某钢材厂的老板,自小在农村长大,之后定居在了城里。在他看来,“农村人”的叫法,并带有贬义,因为当地很多老板、生意人早前都来自农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机制被引入,我国经济领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无论是发展机遇还是空间都大大增加。在崛起的民营企业家中,浙商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群体。余贵生向记者回忆说,当时他家乡有点想法的年轻人都出去做生意了,有的人很快赚了大钱,有的人就坎坷一些,最开始的厂子倒闭了。不过后者可以再投资另外的生意,总归可以赚点小钱,比待在农村收入高。

调查显示,51.2%的受访者对“农村人”的印象改变很多,其中,12.9%的受访者表示对“农村人”的印象已彻底改变。反映在具体方面,64.0%的受访者发现农民整体收入提高了,50.7%的受访者发现农村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更便利了,46.3%的受访者发现农村医疗体系和社会保障更健全,还有43.1%的受访者注意到农业赋税压力减轻了。

在今天的浙江,许多变身“城里人”的私营企业主依然与农村维持着较强的联系。余贵生的父母因为更习惯乡下的生活方式,一直留在农村。他小时候的一些朋友目前也还在农村种地。情感纽带的存在,使余贵生与乡村始终比较亲近:“我有时会回去看看小时候的朋友们。在外经商的农村人赚了钱之后,一般会拿出一部分来,把农村的房子翻修一下。现在你去看我们这边的农村,很多都是两层楼的房子了,农村人的生活有很大改善,已经过得比较富裕了。”

农村在未来产业和人口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本次调查中,37.1%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自己会选择留在或到农村发展,31.6%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31.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

40.3%受访者认为“农村人”一词仍存歧视

虽然农村和农民经历了这么多改变,“农村人”的叫法在另一些人眼中依然不太体面。调查中,40.3%的受访者认为“农村人”的叫法存在歧视意味,28.4%的受访者觉得不好说,仅31.3%的受访者认为不存在。

对于大学生梁小平(化名)来说,“农村人”是一个他迫切希望摆脱的标签。梁小平的家乡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全家人以务农为生。3年前,梁小平凭全县第一的成绩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件事让梁小平成了乡亲们眼中的明星。然而,当梁小平真正来到北京时,他却自卑了。

“我觉得身边的人都很高级,自己很土。城里来的学生口中很多名词,我都听不懂,只能自己揣摩同学们谈话的内容。在学校,我连怎么联网都不知道,连一顿贵一点的饭菜都不敢吃。”梁小平说,生活上的困难和不适应相对比较好克服,他感觉真正难以改变的,是自己多年来在农村生活而形成的思维。他认为,城里孩子的谈吐、眼界、思考问题的逻辑等,都是他没有的,他需要不断模仿和学习。

梁小平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来自农村:“即使没有人歧视我‘农村人’的身份,我也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我身边的很多农村同学都有类似的心理。”

王梦(化名)和杨露(化名)是北京某高校学生,近些年来学校频繁施工,校园里总是穿梭着许多外来农民工。王梦和杨露偶尔去跟民工聊天,问及他们的生活和收入,才发现民工的生活比她们想象的艰难:“他们睡的是10多个人的大通铺,灯光昏暗,甚至没有风扇。更严重的是,工资的发放也存在拖延、克扣等很多问题,而且这些农民工并不懂得通过合同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王梦回忆说,在交谈过程中,一位农民工很高兴她们过来同自己说话,因为“大多数农民工在这里根本不被任何人理会”。“农民工甚至不能跟领导共用一个厕所,工地里最近的厕所外墙上写着‘管理人员专用’。要是民工使用该厕所被发现,要挨管理者一通骂。内急的工人只能跑到很远的厕所去方便”。对此,王梦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些农民工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

59.8%受访者希望国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人们对农村仍然保留的刻板印象,不仅仅是农村自身的问题,在53.9%的受访者眼中,“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差距仍然很大。

梁小平认为,“农村人”的叫法让一些农民、民工、农村学生抬不起头,主要还是因为这些群体自身的自卑感。“但是,你不能去指责谁。城乡之间经济上、文化上的差距就是客观存在,只要你有意无意比较,就可能受到伤害。所以面对类似情形,我有时会难过、会愤愤不平,有时则会觉得懊恼,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融入城市,摆脱农村人的影子”。

当下,农村和农民面临哪些困境?调查中,52.5%的受访者指出农村年轻劳动力正在减少;50.7%的受访者指出农村耕地荒废或耕作机械化程度太低;36.9%的受访者发现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低、眼界窄,导致农村劳动力徘徊在低端产业。

王梦认为,城乡隔阂存在,除了一些客观因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社会对“成功”“幸福”的评价标准太单一,只看重“金钱地位”。“农村收入整体比城镇低的情况下,农民、农民工就容易被定义为‘不成功的人’、‘地位低的人’。但是农村生活的很多方面也是城市生活无法具备的”。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更多地看他的人品、能力,而不是他的出身。大家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嘛。”在余贵生看来,大多数农村人更注重个人奋斗。农村人既可以出来经商,也可以利用高科技继续务农,一样能挣钱。“有些农民种菜、打渔样样全能,还会根据时节改变生产方式,相当多产,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甚至更高,让人很佩服”。

他同时指出,也有些农村人不思进取,每天稍微干干活儿就坐下来打麻将,不主动开拓眼界,也不寻找致富路子,自然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他认为,有这种思维的农民必须改变观念。

杨露希望社会对努力奋斗的农村人多一些理解:“有的人常会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揣测农民工,说农村人爱算计、见识短,甚至假以恶意。然而,大多数农民工一心想的是通过辛苦的劳动,给家里多寄些钱,改善生活条件,或者供孩子上学。经济上的束缚局限了他们的眼界与想法,也掠走了他们更多的兴趣和梦想。如果因此对他们抱有偏见,实在太冷漠。”

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社会地位的提高,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未来农村和农民哪些方面有待改善?调查中,59.8%的受访者认为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2.9%的受访者认为应继续提高农民收入,51.7%的受访者关注耕地的合理、科学保护和利用,50.9%的受访者指出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素质尤为重要。改善卫生保障体系(48.7%)、产业多样化(43.1%)和帮助融入互联网时代(35.4%)也被受访者认为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1%,90后占25.7%,80后占45.6%,70后占19.4%,60后及以上人群占8.2%。(本报记者 孙震 实习生 蓝星宇)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