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坦克生产工艺复杂,但凭借先进流水线,生产效率并不低。图为 虎 式和 豹 式坦克的制造车间。(资料图)
T-34坦克的V-2柴油发动机是影响造价的一个关键环节。德国 坦克之父 古德里安曾主张直接仿制T-34,但由于德国缺少制造V-2柴油发动机的关键金属铝,最终只能生产汽油发动机的 黑豹 。相对于德国坦克汽油机,苏联的坦克柴油机耗费的资源和成本甚至更高。
此外,德国拥有更先进的制造机器和流水线,而且拥有大量高技术熟练工人,有助于提高制造效率。而苏联在开战后,在沦陷区损失大量重型制造机械,后方投入军工制造的机器很多都非常落后,再加上使用大量非熟练工人,坦克制造工时很难比德国有多少优势。
但T-34坦克并非没有生产的优势。通过战时简化设计,T-34改进型大量采用铸造部件取代焊接部件,降低了工艺要求,大量简陋的工厂也能从事坦克部件生产,同时大量紧急动员的非熟练工人也能够加入生产。同时,苏联及时展开战时动员机制,统一调动和分配全国资源,动员大量女性、未成年人进入军工领域,也是保证苏联坦克生产迅速进入高峰的关键。
反之,德国虽然并不缺乏坦克生产能力,但对战局盲目乐观,德国军工生产一直保持松懈状态,没有像苏联、英国一样,实现24小时轮班并把女性投入生产岗位。战局最紧张的1942年,德国坦克产量还不到3000余辆,同期的苏联坦克产量则猛增到2.5万辆。直到1943年后,德国军工才真正进入全面动员,当年坦克产量增加到6000余辆,1944年继续增加到9000余辆(不计突击炮),但为时已晚。
可见, 10辆T-34围攻一辆虎式 的战争场面,并非在于T-34成本低廉,恰恰是苏联为胜利不计成本的结果。T-34和其他苏联著名二战兵器的数量优势,更多是来自苏联战时动员的高效,以及数百万工人的无私投入。(凤凰军事 战史短评 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