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到了唐代人们就已经会制作并公开出售冰棍了。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儿,就冻成了冰棍。
三伏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佚名,原题为:《古人如何纳凉:魏晋前男人打赤膊女人穿开裆裤》
热,热,热进了三伏天能不热吗,况且今年三伏天还是40天。
你说啥,不会吧,不是十天一伏吗。三伏,应该是三十天啊,怎么能随随便便增加烧烤天数呢。三伏天是这么个叫法,也是十天一伏,但是到底是三十天还是四十天,这个不是随心所欲定的,这是咱过去的钦天监发布的,搁现在说法那应该是天文台台长说的。
两千多年前就有三伏天
今年的三伏天共40天,比去年多10天,7月13日交头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其中中伏的日子不是十天,而是二十天。
其实,三伏天是三十天还是四十天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自打春秋时期就开始了,《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关于伏天起源记录,唐人张守节也曾记录: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掐指算算这都两千多年了吧,这两千多年来三伏天一直都是三十天或者四十天。
到底啥时候是三十天,啥时候是四十天,有个办法计算吗?
当然有啊,过去咱用农历,简单的历法计算那是相当普及,跟当今九九乘法表的普及率应该差不多。不过自打咱开始使用公元纪年法之后,星期礼拜的概念倒是人人皆知了,至于三伏天怎么算,三九天啥时候开始,又不耽误咱工作或者休假,知道不知道影响不大,自然也就没啥人关注了,自然也就没人操心该咋算了。
夏至三庚入伏这样算
根据传统的历法推算方法,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每年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也就是头伏的开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古代采用干支计年、计月、计日、计时,天干又称十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又称十二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顺序搭配,60天为一个循环,其中庚日有6个,即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依次每十天轮流出现一天。如果夏至日为己日,则第二天就是庚日,再过20天就是第三个庚日,为初伏;若夏至日为庚日,则第十天才是庚日,也就是夏至后29天才初伏。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出现的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的差别。至于夏至日是什么日,那就只能查历书了。
济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