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撰

2016-12-12 16:30:01 来源:济宁新闻网

关于杜撰一词的来历,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是宋代杜默,喜欢作诗。但是,他写的诗,内容空乏,不着边际,而且不讲韵律,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他却常常在诗的后面署上自己的大名“杜默撰”三字,所以经常被人耻笑。一提其诗人就说“杜撰”。后来,人们就把“杜默所撰”简化为“杜撰”了,用来指称信口开河或不通文理的文章。

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及清代褚人获的《坚瓠集》这样解释“杜撰”的来历:唐五代时的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在四川做道士时,出于维护道教的目的,编撰神话故事阐扬道教,其中有一部叫做《老子化胡经》,说老子骑着五色神牛从函谷关西渡流沙,先唐玄奘近千年到了印度,托生成了释迦牟尼。因此,后世对于没有事实根据而胡凑的著作,叫作“杜撰”。

杜默也好,杜光庭也罢,总之都是老杜家犯的事。可是后来赵钱孙李瞎编乱造,也被记到杜家的名下。

然而杜撰者并不总被人耻笑。姚雪垠先生曾代崇祯帝拟过祭洪承畴文,周汝昌先生曾补全曹雪芹的轶诗,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人误以为真。大家弄清原委之后,也没有怪杜撰者画蛇添足,反而敬佩他们功底深厚,可见好的杜撰也受人欢迎。

苏轼也曾有过杜撰之事,被人传为佳话。

宋嘉佑二年初的礼部考试,苏轼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引经据典云:“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用以说明圣君用人。两位主考欧阳修和梅尧臣都想不起该典故出处。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此郎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耳。”后来苏轼遵照“行规”登门拜谢主考官,欧阳修“不耻下问”,一定要搞清典故的来龙去脉。苏轼说:“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欧阳修回去一查,竟然没有。再问苏轼,苏轼说:“曹操灭袁绍以袁熙妻赐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纣以妲已赐周公。’曹操惊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欧阳修大惊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论据不实,本是文章大忌。但苏轼率性而为,自造典故为文章增色,幸好遇到欧阳修这样宽容的考官,在杜撰中看到了苏轼的功底,不然一定会被清算的。

我有一个朋友,喜欢在QQ签名上收集一些伪名言。例如柏拉图说,如果爱,请深爱,如果不爱,请离开。还有佛说,和有情人做快乐事,不问是缘是劫。我告诉她,这些都是后人杜撰,柏拉图和佛陀怎么会说这种话。她却不管,只要看着喜欢,张冠李戴又何妨?

( 济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