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美食肉骨茶有各种口味,我个人偏好潮(州)式肉骨茶,肉汤清澈鲜甜。本地最有名的肉骨茶摊位是黄亚细,不少外国首脑和名人都慕名前往,游客更是蜂拥而至。不过,我不会去黄亚细凑热闹,我周围的几个“吃友”最爱去欧文路的兴兴肉骨茶,除了砂锅肉骨茶,蒸鱼、茼蒿菜、油条,也是必点的。尤其茼蒿,清香四溢,与肉骨茶一荤一素,一黄一碧,堪为绝配。
我的老板是潮州人,他通常去锡安路熟食中心的双喜肉骨茶。从父辈起,他跟着这摊吃了几十年了。因为工作关系,我随老板去过几次,确实好吃,后来自己也常去。新加坡众多的肉骨茶摊位,我最钟意兴兴和双喜这两家。
肉骨茶尽管不是茶,但与茶的关系密不可分。因为地道的肉骨茶档,每张桌子旁边都配有一个煤气炉用来烧开水。入座后,服务生会将功夫茶具和一小包茶叶奉上,由客人自泡自饮。肉骨茶在南洋通常是早市生意,午后收摊。估计以前干苦力的,早上吃肉喝汤配米饭,比较经饿,而喝茶又能帮助消化,不致觉得油腻。我略微观察一下,肉骨茶摊提供的小纸包茶,多是狮城老字号白新春茶庄的“不知香”。白新春茶庄位于牛车水的摩士街,是家古韵犹存的老店铺。
那天进门,正碰上几位“安娣”用量杯当秤,手工包装“不知香”。不知香是白新春茶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针对肉骨茶档开发的茶叶新品,之前肉骨茶档提供的茶叶都是廉价的粗茶,不知香的价格是这些粗茶的五倍,所以,一经推出即遭同行的讥笑。随着老百姓喝茶观念的转变,不知香一天天为肉骨茶档所接受,一度占有新加坡百分之八十的肉骨茶市场。以今天的消费水准衡量,不知香并不贵。
不知香的包装纸上印有六句诗:“不知香则味,数里喉亦香,高山乏人径,梁山亦有人,泉声烟危石,日失冷青松。”熟读唐诗的人,不难发现这六句诗是从王维的《过香积寺》演化而来。说实话,套用过来的这六句诗,实在不敢恭维,里面还有一些问题,譬如最后 两句,王维的原句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咽”字误为“烟”,“色”字误为“失”。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时断时续地流淌,声音变得低 沉细弱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王维下个“咽”字,向来为人称道,是炼字的典范。“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是为通感也。王维的原诗,千锤百炼,动不得。近日读唐诺的长文《抄写在日本墓园里的王维》,越发觉得王维有资格和他的同龄人李白“唱对台”,尽管两人“流派”不同,但各自达到了终极效果。
白新春茶庄第四代传人白进火先生,是个宽厚健朗的中年人,茶叶知识极丰富。我曾问他这六句诗谁“整”的。白进火说,应该是他爷爷和一帮朋友弄的。白进火回忆,小时候,他常用闽南语背诗,记得音,未必记得字,同音字弄错,是有可能的。当年下南洋的平民百姓,所受教育有限,可又有好学之精神,羡慕风雅,趋近文化,于是搞出一些独特的文字和诗句。我想,不仅仅是白新春茶庄一家,研究新马商号文化的专家想必可提供更多的例证。这种现象是南洋文化的一部分,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部分商家的文化程度与心态。
(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文:何华)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