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中新网

2016-09-18 10:44:02 来源:济宁新闻网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用这句曾经很流行的话来形容当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对立状况应该比较合适。火焰这边的网络文学,火热得发烫;海水这边的传统文学,有些冰凉。二者,水火不容,有些老死不相往来甚至互相瞧不起的态势。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二○一○年深圳国际大会上,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张胜友指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中国内地一下子进入到全民写作的新时代,无门坎、无制约的写作首先带来了文学作品数量的激增。《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邱华栋披露了另一组对比数字:中国作家协会共有九千多名会员,而某文学网号称有一百二十三万个作者,这些作者以每天一万至三万字的速度写作。邱华栋说,“这样的写作文学价值有多高,非常值得怀疑。”“一个月前我参加了首届中国写作者大会,有五百来人,每个人的名字基本上是四至六个字,比外国人的名字还要长,非常有意思。我当了二十年的编辑,这些作者我都不认识。这样的一个状况,让我们这些在纸质媒体工作的人非常吃惊。”

从邱华栋的言语中,我们能够很清晰的看到传统文学界对新兴网络文学的抵触心态。这种抵触,更多的是一种不信任─对网络文学作者的写作水平的不信任,对网络文学未来的不信任,对网络文学的社会责任的不信任。正如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所言:“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出现可能把文学写作更内在的东西带出来了。看起来是外面的传播方式、发展形态被改变了,如果追问一下,可能是写作方式被改变了,写作最终要指向的目的最终被改变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觉得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崛起,改变了‘五四’以来文学写作的单一模式。”在谢有顺看来,网络文学基本上背离了“五四”以来传统文学界秉承的“五四时期鲁迅、胡适倡导的为人生、关怀社会现实、关怀真实存在的新文学精神”。对于相当一部分传统文学界的人士来说,新媒体、新媒介引发的网络文学热潮他们看来很有可能是一场“速朽”的文学潮流。虽然网络文学这边并没有什么响应,但二者的分歧却泾渭分明。难道,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真的就水火不容吗?

其实,我感觉某些人的抵触、忧虑、反感有些杞人忧天。除了传播媒介不同(但今后或许会相同),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文学”二字,在大浪淘沙的文学历史长河中,尽管今天有些分歧,但他们却并非毫无关系,最终说不定还会殊途同归。

诚然,网络文学的高速度、高产量、高收入是今天的传统文学界难以接受的,昔日的传统文学见到今天的网络文学也不得不自惭形秽。不过,高速度、高产量并不一定意味着都是“次品”。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有读者快速阅读的需要,也有作者生存的需要。这些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是难以避免的,淘汰率和作者遗忘率也相当惊人,但是当中如果有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的话,那一定是精品,甚至会“不朽”。现在我们看不到精品,不是代表没有,而是还没有出现。

另外,网络文学的很多元素不一定是对传统文学毫无借鉴意义的,即便是有些老掉牙的的“穿越”,也颇值得传统文学界借鉴。更何况,在网络文学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与传统文学很容易接轨的元素,譬如职场文学,譬如官场文学。在某些作品上,我们几乎看不出网络与传统的区别,只是有粗糙和细致之分。我感觉,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与作者分不开的。我们知道,与传统文学作者相比,网络文学作者的写作、走红、生存周期短得惊人,因为坐在书斋里的写作迟早有一天会枯竭。这就很容易淘汰掉那部分不能坚持的作者,而坚持下来的那部分人,则有可能是介于传统与网络之间的那部分人。另外,读者群体的变化也会催生作者写作状态的变化,喜欢读玄幻的小孩子迟早会长大,长大后他们或许就会喜欢职场文学,这时候,作者就不得不改变了。或许有一天,传统文学作者与网络文学作者会没有什么区别。

传统文学与那些“非主流”文学的“碰撞”早就有之,在网络还没有出现的时代,也并不一定是“传统文学”一统天下。而所谓“传统”也是相对的,有时“非主流”也会成为“传统”,“传统”也会成为“支流”。且不说诗词小说戏剧,但论今天的白话,当年白话文兴起时,不也曾经被彼时的“传统文学权威”林纾斥为“引车卖浆者言”吗?有时候看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我实在看不出他与如今的网络文学有什么区别。

此时的“门户之争”是“短视”的,虽然网络彻底取代纸质媒介似乎还有待时日,但或许会有一天纸质的杂志书籍会成为珍贵的稀罕对象,就像竹简要被布帛取代、布帛要被纸张取代以及各种印刷术的更替一样。那时候,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还会有今天的“敌对”吗?也许,今天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水火不容只是一个伪命题,将来它们或许会走到一起。

(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姜伯静)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