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的金达莱:朝鲜如何将清朝当棋子 玩转大国博弈|金达莱|朝鲜

2016-04-27 16:08:33 来源:济宁新闻网

核心提示:在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温情面纱背后,是国家利益的博弈。庞大的大清帝国,在朝鲜眼中未尝不是一颗特大号棋子,可以用来以夷制夷

19世纪末的朝鲜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国经营报》2009年6月15日,作者:雪珥,原题:带刺的金达莱:帝国时代的朝鲜问题

公元1908年,大韩帝国关闭了设立在首都汉城后苑春塘台的大报坛。这一专门表达对明朝皇帝感恩、怀念之情的祭坛,在历时204年后,终于成为历史遗迹。

在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温情面纱背后,是国家利益的博弈。庞大的大清帝国,在朝鲜眼中未尝不是一颗特大号棋子,可以用来以夷制夷

1皈清复明绵里藏针

清明同尊,其实正是朝鲜王室下出的一招妙棋

1646年11月,日本对马岛主的使节来到汉城,他此行的使命是说服朝鲜国王,接受台湾郑氏政权的邀请,组建联合军队,动员百万之众,讨伐满清,恢复明室。朝鲜国王李倧(仁祖,1623~1649年在位)大为称许,派出使节回访对马岛,并敦促日本幕府及早出兵。

此后,朝鲜几次北伐动议都归于流产。其实,朝鲜王室也只是想利用北伐动员民意,以便巩固和加强王室集权,同时转移民众对内政的注意力,并进一步削弱中国在朝鲜的影响。

北伐成了画饼后,朝鲜国王采用了一个更为高明的办法满足民意。1704年(甲申年),崇祯皇帝自缢甲子纪念(60周年),朝鲜肃宗亲诣禁苑坛祭祀,同时下令设立大报坛,专门祭祀万历皇帝,表示不忘其在壬辰倭乱(即日本幕府的侵朝战争)时派遣明军拯救朝鲜的再造大恩。这是朝鲜祭奠明帝的开端。

1749年,朝鲜国王英祖(1724~1775年在位)决定,将明太祖朱元璋和崇祯皇帝也挪到大报坛上一并祭祀。朱元璋入祀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颁赐了朝鲜国名。而崇祯皇帝入祀,理由则相当牵强:丙子虏乱(即1636年皇太极第二次讨伐朝鲜)时,他曾派兵援助朝鲜。

从此,大报坛上供了3位大明皇帝,凡是他们的诞辰日、即位日、忌日,朝鲜国王均会亲临祭奠,世子、世孙随行,年年如此。

与悄悄筹备的北伐不同,祭祀明帝是一场公开的、大张旗鼓的政治秀,而且与尊清工作并行不悖。1774年,朝鲜英祖再度推出一大创举:在珍藏明朝赐品的敬奉阁旁,建起了一座新的奉安阁,供奉来自大清国的敕文和赐品等,清、明两朝在朝鲜得到了相同的地位。微妙的是,在国内对涉及明朝的任何资讯都极为敏感的大清政府,似乎对朝鲜高调的尊明保持了心照不宣的沉默。

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和胡虏血统的顾忌,满清对朝鲜采取了字小为怀的绥靖政策,只要政治上始终坚持大清中央的领导这一事大主义基本原则,朝鲜王室远比明朝时期享有更为充分的自主空间。朝鲜虽是属国,但向来自主,这在晚清成了中国政府向列强解释中朝关系的标准口径,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灾难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