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压岁钱在宋朝不叫压岁钱,而是叫做随年钱。随年有两种含义:第一,在过年的时候发放;第二,根据对方的年龄发放。
红包 资料图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6年02月08日第B03版,作者:李开周、梁力,原题:在宋朝过的那些年(本文是节选)
咱们中国的老规矩,小孩给大人拜年,大人照例要发给小孩红包,也就是压岁钱。
压岁钱在宋朝不叫压岁钱,而是叫做随年钱。
随年有两种含义:第一,在过年的时候发放;第二,根据对方的年龄发放。
《旧五代史刘铢传》载:
刘铢每亲事,小有忤旨,即令倒曳而出,至数百步外方止,肤体无完者。每杖人,遣双杖对下,谓之合欢杖;或杖人如其岁数,谓之随年杖。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宰相刘铢专横跋扈,常用大棍打人,有时候双棍齐下,称为合欢杖;有时候根据受刑者的年龄来决定打多少,叫做随年杖。在这个典故中,随年即是根据年龄的意思。
中国台湾的朋友给小孩子发压岁钱,忌讳发奇数。比如说8元、10元、100元都行,不宜发给7元、9元、99元。中国大陆无此忌讳。
宋朝人给小孩发压岁钱更不忌讳奇数,因为他们是按小孩的年龄来发的。小明今年虚岁10岁,发给他一个10元的红包;小芳今年虚岁11岁,发给她一个11元的红包。年龄不全是偶数,压岁钱自然也不全是偶数。
北宋高僧道原编写的禅宗灯史《景德传灯录》载有一则典故:
昔有施主妇人入院,行众僧随年钱。僧曰:圣僧前著一分。妇人曰:圣僧年多少?僧无对。
大概是过年的时候,有一位女居士进庙拜香,为众僧发放压岁钱。一个和尚大言不惭地说:女施主,我是圣僧,你要多发给我一份!女居士问他:您这位圣僧今年多大了?和尚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
和尚为什么要张口结舌呢?因为当时的压岁钱一向是按照年龄来发的,即便是圣僧也不例外。他想让人家多给他一份压岁钱,人家自然要问他的年龄是不是要比别人大一倍,而他不敢在年龄上撒谎,只好默默无言了。
这则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年龄决定了压岁钱的多少这也是宋朝人之所以将压岁钱叫做随年钱的关键原因。
在宋朝,铜钱的购买力并不算高。宋仁宗在位的时候,一文铜钱的购买力就相当于现在的五毛钱。一个十岁的孩子去拜年,人家给他十文压岁钱,折合人民币才五块钱,所以说跟现在相比,宋朝小朋友的压岁钱实在是有点儿少。不过宋朝还有一种压岁钱是跟年龄无关的,那就是宋朝后妃为皇子挂在床头上以镇压邪祟的那串压岁钱。据《武林旧事》描述,这串压岁钱乃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也就是将一百二十枚金币串在一起,串成沉甸甸的一大串,祝福皇子福寿绵长,整整活到一百二十岁。
济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