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为何故预言宋王朝“不出百年”有亡国之危?

2016-07-14 07:28:08 来源:济宁新闻网

核心提示:天下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开封,其他地方却越来越穷困,这正是赵匡胤所担心的。他预言: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结果不幸而言中,过了不到百年,民力几乎耗尽,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停滞,北宋政府经常入不敷出,庞大的军费开支(占政府总支出的60%~70%左右)使政府和人民都喘不过气来,财政上的积贫和军事上的积弱成为不可挽回的趋势。

赵匡胤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佚名,原题:赵匡胤曾拟迁都洛阳长安遭群臣反对埋下亡国隐患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赵匡胤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但遭到群臣及晋王赵光义极力反对,迁都计划搁浅。

自古统治者选择都城主要根据军事、经济、地理位置三方面条件来考虑。军事上要求都城所在地既能制内,又利于御外;经济上要求都城附近地区经济发达,能基本解决都城的物质需要,只需少量仰给于远处;地理位置上要求都城位于王朝管辖范围的中心地区,或有通畅的水陆交通线路通向四面八方。

开封府主要的优势是居天下之要会,汴水河渠连接江淮等地,经济富庶,但其缺点是军事上无险可守,难以御外,必须常驻数十万大军以代替山河之险。赵匡胤考虑得比较全面,比群臣和赵光义更有眼光,他认为如继续以开封为都城,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结果不幸而言中。

宋太祖曾拟迁都欲西迁据形胜之地

开封位于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它北据燕赵,南通江淮,西峙嵩岳,东接青齐。河流在这里作放射状向南北分流,可开凿运河,连接南北河流。

因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朝后期,都曾建都于开封,所以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就地理环境而言,自古统治者择都大多选取龙盘虎踞、山河四塞、有险可守的形胜之地,很少选择地势平坦、难以防守之地。而开封偏偏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地方。它之所以被统治者看中,关键在于它处在四通八达的天下之冲,交通方便,经济富庶,有利于居中御远。

早在战国后期,纵横家张仪曾对魏哀王说: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限。楚汉相争期间,谋士郦食其对刘邦说:陈留(今开封一带)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于是刘邦置陈留郡。唐末和五代时,群雄逐鹿中原,开封的地理位置显得更加重要。唐人韩宏说:大梁(今开封)襟带河汴,控引淮泗,足以禁制山东。后唐郭崇韬说:汴州关东冲要,地富人繁。石敬瑭对后唐皇帝李嗣源说:大梁,天下之要会也。公元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两年后便以汴州为东京开封府,定为首都。

随后,后汉、后周相继建都于开封。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帝位时,沿用后周旧制,以大梁为东京开封府,洛阳为西京河南府。赵匡胤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也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在基本平定南方诸国及地方割据势力后,他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他说: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但这一打算遭到群臣和其弟赵光义极力反对。

反对迁都理由之一:洛阳凋敝军食不充

赵匡胤于公元927年在洛阳夹马营出生,因而对洛阳有特殊感情。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下诏西幸洛阳祭祀天地,并打算从此留在洛阳。

起居郎李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上书陈八难,书中称: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赵匡胤思乡心切,根本不管西行难不难,于同年三月丙子日从开封出发,在众大臣和卫兵簇拥下,浩浩荡荡前往洛阳。

济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