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历史上真实包拯非黑脸而是白脸书生 身高1米65|包公| 包拯

2016-07-06 08:10:13 来源:济宁新闻网

核心提示: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那么,后来包拯的脸面是怎么变黑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

影视剧中的包拯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苏勇,原题为:《包公研究会:包拯非黑脸而是白脸书生身高1米65》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很高的官员,也是个贤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包青天。随着戏曲、电视剧的传播,包公的形象早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包公的故事更多是传说,更多是老百姓盼望清官的一种精神寄托。他秉公执法,一身正气,世代传颂,历久不衰,赢得世人的敬仰。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与现实中的包拯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代,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现存18种元代公案戏中,写包公审案断狱的就达11种,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明清又诞生20种。明代《元曲选》100种里包公戏占10种;打开《京剧剧目初探》,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戏,《金丸记》、《桃花记》、《胭脂记》、《珍珠记》、《双钉案》、《正朝阳》、《铡美案》、《赤桑镇》、《铡包勉》、《砸銮驾》、《打龙袍》等保留剧目历久不衰。1993~1995年,长达236集的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风靡大陆和台、港、澳地区、东南亚及欧美华人社会。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依照铁面无私渐渐有了定规,即相貂(帽翅加长的宰相帽)、黑满(乌黑浓密的飘胸长须)、黑蟒(袍)、厚底(靴)且额头上长着月牙,这月牙儿有上昭日月的含义,黑脸(铁面)包公一出场,就明显有别于其他人物。头脸乌黑,眉心悬个月牙儿,掌管阴阳两界,断案如神。这是戏曲里的包拯形象。

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那么,后来包拯的脸面是怎么变黑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包拯的个子也不高(据1973年合肥肥东大兴集发现的包拯墓中,专家们分析包拯个子只有1.65米左右)。在包公升堂断案过程中一般都有两样道具。其一为独角兽。传说中断案的神物,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包拯公案上置有独角兽,以示曲直明鉴。其二为三口铜铡。龙头铡斩皇亲国戚,虎头铡斩贪官污吏,狗头铡斩市井刁民。史书上没有记载,事实也没有。舞台上出现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那些出神入化的情节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只是在戏剧手法上描写他断案故事更加的精彩。

包拯是一个实干家,61岁的他就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比如改科率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价格购买农民要缴的上供物资;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开展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副国防部长,至此,包拯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执政官的行列。在一年后,包拯病逝,开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当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俭朴,又听闻他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不禁感慨!

济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