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年间有一场“淞沪会战”|明代|嘉靖

2016-07-03 07:25:49 来源:济宁新闻网

核心提示:很多城市的保卫只能靠市民或百姓组织的自卫队了,在倭寇凶残的攻势下,守土保家的决心也能使他们屡屡创造奇迹发生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五月初一日的淞沪会战,就是其中特别经典的一次战例。

嘉靖帝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呼延云,原题:明代王长年巨斧劈倭寇嘉靖年间有一场淞沪会战

提起明朝的倭寇,随着这些年相关历史书籍的普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早期倭寇是冒充朝贡使者来到中国,滞留在沿海抢劫的日本人,后来又有不少本地的海贼加入,明火执仗、杀人越货,在嘉靖年间登峰造极,而后在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民族英雄的合力痛击之下,灰飞烟灭。

上述这些认识,都没有错,但是历史的洪流都是由无数细小的浪花组成,而这些浪花往往最别致、最传奇、最动人心魄,这一期的叙诡笔记,我们就从明代的笔记中,发掘一些抗倭战争的细节。

惨不忍睹的日本国情

《涌幢小品》是明代著名的史料笔记,一共三十二卷,撰写者是天启三年曾当到内阁首辅的政治家、文学家朱国桢。《涌幢小品》是朱国桢闲居在家时写成的,他家有个六角的木亭,形像石幢,构造如穹庐,可以随意迁换地方,好似从地下涌出,本书就是在这亭子里写成的,因此得名。

《涌幢小品》是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史的重要资料,其中第三十卷,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抗倭战争的过程,而在战争爆发的原因上,朱国桢对日本国情进行了一番分析。

题为倭官倭岛的一则笔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倭俗简易,寸土属王。就是说日本那地界,有一亩三分地就敢自称为王,一个王的实际职权和辖地估计都不如大明一个村长,倭民住屋一编,阔七尺,岁输银三钱,耕田者,粟尽入官,只得枯槁,穷成这个样子不说,国土安全还一万个不省心,其地多大风,夏秋间风发,瓦屋皆震,人立欲飞。乍寒乍暖,气候不常,其暑甚酷,一冷即挟纩。九月以后即大雪,至春止矣,大小终日围炉,围着炉子却也没有什么好吃喝,日食甚陋,多用汤,日只二餐。

人活到这个份儿上,除了当贼,也确实没有什么其他的出路了,但贼饷也低到不忍直视,为通倭人买为贼,每名只得八钱。

插播一下,当时大明王朝的民生指数怎样呢?同样是《涌幢小品》,记述了一种叫头脑酒的东西,凡冬月客到,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注热酒递客,名曰头脑酒,盖以辟寒风也,估计就跟现在的羊杂汤差不多,问题是,这种头脑酒乃民间用之不改,是明朝普通百姓最基本的待客之道,就这一道肉汤,只怕羡煞岛国原住民了。

必须补充的是,朱国桢写文章非常严谨,他讲述丰臣秀吉获得织田信长信任,丙戌年擅政,尽并六十六州,死后其子秀赖与德川家康争权,最终失败的过程,详尽而准确,所以可以推测,《涌幢小品》对日本国情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尽管在我们看来实在是把邻居的境况损得够狠。

提起明朝的倭寇,随着这些年相关历史书籍的普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早期倭寇是冒充朝贡使者来到中国,滞留在沿海抢劫的日本人,后来又有不少本地的海贼加入,明火执仗、杀人越货,在嘉靖年间登峰造极,而后在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民族英雄的合力痛击之下,灰飞烟灭。

济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