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照专家:唐三藏是个“偷渡者”|护照| 中国

2016-06-28 07:29:15 来源:济宁新闻网

核心提示:唐朝最有名的私度者,当数唐玄奘。历史上玄奘通西域,身上没有通行证件,一路混迹于商客队伍中,有数次几乎被中国守关的士兵射伤。

唐三藏像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钟瑜婷,原题为:《护照研究专家:唐三藏实际是个偷渡者》

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阳关下耳目烽燧北800米处,坐落着阳关遗址博物馆的阳关都尉府,一位身着古汉服的都尉正在里头书写阳关关照汉代的通关文牒。

唐三藏实际是个偷渡者

以护照形式作为出入边塞关津的通行证件,在古代中国有近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出国护照和国内护照不相区分的做法,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而在清代以前,护照、签证不分。外国人入境,如经批准,州府再给他发一张护照。

夏、商、西周时期的护照雏形称为牙璋和圭璋,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护照称为封传和符节,宋代护照又演变为关引、符牌,元代护照则以公验、腰牌为主,明代护照又出现了文牒、关照、符牌和堪合等形式。护照由石铜变竹木,由竹木变纸张,由手书变印刷,由文牒变本本。

到唐代,过所制度更为严格,凡到各地进行贸易或其他活动的商人等都要持过所,否则便是非法通行,要受到缉拿。申请人万一丢失过所,就要被拘押扣留,查清身份后再酌情处理。无过所者将被视为私度,被查获就要治罪。

在护照研究专家范振水看来,中国唐代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接近1000年后的现代出入境、边检和海关查验制度。来自北非和西亚各国的商人,在唐境内外安全、自由地通行,与唐代国力的强盛和中外交通的活跃有关。

唐朝最有名的私度者,当数唐玄奘。历史上玄奘通西域,身上没有通行证件,一路混迹于商客队伍中,有数次几乎被中国守关的士兵射伤。

《西游记》中说,唐僧师徒一路行经西域各国,第一等要紧事是请官家在唐王签发的护照通关文牒上,盖印押花。类似的倒换通关文牒情节与当下我们所说的签证对方领事官员在持照人护照上面签字盖章的做法十分接近。

范振水认为,《西游记》里的描述反映的很可能是作者吴承恩所在的明代时期通行证的使用情况。如果他的猜测属实,中国的签证(批示)发明要比国际早300年。

护照纠纷打开国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出入境人员既不要求持有护照,也不要求另附载签证。1706年,英国有了一纸护照,请求外国当局允许持照人自由通过。1862年奥斯曼帝国签证,是世界领事界公认的存世最早的实体签证。

但到了明清两代,大英帝国代表的工业时代开启的跨国界潮流与我国封闭的大门轰然相撞。我国多年来向外国人颁发另纸护照与西方各国间自由通行相抵触,护照纠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鸦片战争。

清道光十四年,英国首任驻广州领事律劳卑从澳门到广州赴任。根据清朝律令,外国人从澳门进广州须向澳门地方官员申请护照,但律劳卑不领护照,且以平行款式向两广总督卢坤投递书信,最终引发外交冲突。卢坤命令停止对英贸易,律劳卑则令兵船炮击虎门炮台,闯入黄埔。

《天津条约》约定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等内容,外国人持本国发放的护照,经中国官员盖印,便可在中国内陆自由、安全通行。

济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