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拿破仑从未说过中国是“睡狮”|拿破仑|中国

2016-06-23 07:21:49 来源:济宁新闻网

核心提示:随着时间推移,世界形势不断变化,俾斯麦和威廉这些二流政治明星已经很难激起新生代的传播兴趣。而拿破仑的种种英雄业绩在各大媒体均有介绍,20世纪上半叶活跃在中国媒体的西方政治明星中,拿破仑可谓稳坐头把交椅。

拿破仑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施爱东,原题为:《施爱东:拿破仑从未说过中国是睡狮》

睡狮论源起于西方基督教话语中常见的唤醒东方论,先是被清末外交家借用来阐释中国的外交姿态,继而被梁启超化用,并创作了一则关于唤醒睡狮的寓言。清末革命宣传家将醒狮立为民族国家的象征符号,将之应用到各种民族主义宣传之中。在各种宣传包装之下,睡狮论逐渐融入到民众的口头传播当中

唤醒论的由来

在中国,拿破仑睡狮论可谓妇孺皆知。可是,许多西方学者曾经彻底翻检过与拿破仑相关的原始资料,发现无论法文或其他语言的任何一手资料,都没有记载拿破仑曾经说过这句话。美国学者费约翰建议将唤醒中国论的发明权归于曾国藩的长子、著名外交家曾纪泽。

1887年,曾纪泽在欧洲《亚洲季刊》上发表China, the Sleep and the Awakening(中国先睡后醒论),文中提到,愚以为中国不过似人酣睡,固非垂毙也,鸦片战争虽然打破了中国的安乐好梦,然而终未能使之完全苏醒,随后乃有圆明园大火,焦及眉毛,此时中国始知他国皆清醒而有所营为,己独沉迷酣睡,无异于旋风四围大作,仅中心咫尺平静。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据说此文发表之后,欧洲诸国,传诵一时,凡我薄海士民,谅亦以先睹为快。

但是唤醒论并非曾纪泽的发明,也不是针对中国的专利,日本、印度、韩国等东方国家,全都不约而同地被西方基督教文化所唤醒过。唤醒论是东西方对峙的文化语境中,基督教文化对于整个东方文化的一种居高临下的论调,是文明社会对于前文明社会优越感的表现。曾纪泽是个基督徒,他借用了唤醒论作为话题入口,目的在于阐述中国温和而不容欺侮的外交姿态。

据一位美国学者的大略统计,从1890年到1940年间,美国有60余篇论文与30余部著作在标题中使用了唤醒中国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可是,这些标题中所提及的唤醒对象往往是中国龙或中国巨人,从未有过中国睡狮的意象。那么,睡狮意象又是谁的发明呢?

宁选睡狮不选飞龙

梁启超1899年的《动物谈》讲了一则寓言,第一次将睡狮与中国进行了勾联。梁启超说自己曾隐几而卧,听到隔壁有甲乙丙丁四个人正在讨论各自所见的奇异动物。某丁说,他曾在伦敦博物院看到一个状似狮子的怪物,有人告诉他:子无轻视此物,其内有机焉,一拨捩之,则张牙舞爪,以搏以噬,千人之力,未之敌也。 还说这就是曾纪泽译作睡狮的怪物,是一头先睡后醒之巨物。于是某丁试拨其机,却发现什么反应都没有,他终于明白睡狮早已锈蚀,如不能更易新机,则将长睡不醒。梁启超听到这里,联想到自己的祖国依然沉睡不醒,愀然以悲,长叹一声:呜呼!是可以为我四万万人告矣!

虽然曾纪泽从未将中国比作睡狮,可是,梁启超却多次谈到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指实睡狮论出自曾纪泽。梁启超是清末最著名的意见领袖,文风淋漓大气,笔锋常带情感,在清末知识分子当中极具影响力。而曾纪泽论文的文言版虽曾在报纸刊载,但并没有收入《曾惠敏公遗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读到原文。

梁启超写作《动物谈》时,正流亡日本,因而睡狮论最早是流行于日本留学生当中的。1900年之后的几年,待唤醒或被唤醒的睡狮形象已经被赋予了唤醒国民、振奋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反复出现于各种新兴的报章杂志,尤其是具有革命倾向的留学生杂志。

清末民族主义者之所以宁选睡狮不选飞龙,除了将龙视作腐朽朝廷的象征物,还与龙在清末所负载的各种负面形象相关,正如丘逢甲诗云:画虎高于真虎价,千金一纸生风雷。我闻狮尤猛于虎,劝君画狮勿画虎。中国睡狮今已醒,一吼当为五洲主。不然且画中国龙,龙方困卧无云从。东鳞西爪画何益?画龙须画真威容。中原岂是无麟凤,其奈潜龙方勿用。乞灵今日纷钻龟,七十二钻谋者众。安能遍写可怜虫,毛羽介鳞供戏弄。在诗人心目中,龙这条东鳞西爪的可怜虫,早已成为供人戏弄的对象,只有威武的狮子,才能用来代表祖国的形象。

济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