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以现代日本学者考据,德川家康或许真正死因是胃癌,而有关将军府禁止天妇罗更多可能因为其制作方法需要高油大火,府内为了防火才做的规定,而且事实上,德川家族的后人还是在吃天妇罗的,这是有出土的盛放天妇罗的器皿可佐证的。
德川家康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张喆,原题为:《德川家康是吃天妇罗死掉的?或许真正死因是胃癌》
如果你是一个日本游戏迷,你肯定玩过数十款日本战国时代背景的电子游戏,这其中,关于德川家康之死,包括战国无双在内,都说其死于鯛の天ぷら(鲷鱼天妇罗)。
实质上,这可能只是个以讹传讹的说法,但自德川家康死后就一直在日本民间流传,并成为诸多日本文学作品演绎的题材,还记录在《德川实纪》中。内中原因或许在于,战国三枭中,织田信长死在本能寺之变,丰臣秀吉晚年衰老到大小便失禁,而被认为在才、智、能等方面均不如前两者的德川家康只是因活得比较长,最后才统一了日本,可他却莫名其妙地说胃不舒服就死掉了。
德川家及其家臣需要让德川家康的死传奇一点,于是京都商人茶屋四郎次郎就不幸做了冤大头,谁让他没事给75岁的德川家康敬献鲷鱼天妇罗呢。
反正天妇罗也跟着倒霉,其后德川将军府规定衙内不准食用天妇罗。
以现代日本学者考据,德川家康或许真正死因是胃癌,而有关将军府禁止天妇罗更多可能因为其制作方法需要高油大火,府内为了防火才做的规定,而且事实上,德川家族的后人还是在吃天妇罗的,这是有出土的盛放天妇罗的器皿可佐证的。
我写过一篇介绍寿司流变的文章,其中提到,日语中天ぷら或天麩羅或天婦羅均为借用字,即这些汉字只是借用过来表音,而没有汉字本来的含义在内。
但与寿司(すし,SUSHI)不同,天妇罗(てんふら,TEMpURA)并非源自古日本语。据考据,てんふら最早出现在文献上,是在1669年刊印的《食道记》上,但词源不详。
目前,多数日本人认为天妇罗一词来自于葡萄牙语,可问题是,它对应的是哪个葡萄牙语单词呢?
葡萄牙语tempera是动词不定式temperar的第三人称单数的现在时动词变位形式,其在建筑学、烹饪等方面有诸多含义,就烹饪上的意思说,有过油快速翻炸的含义,此外还有调味的意思。这个第三人称单数的现在时动词变位形式就因为发音最像てんふら,而被认为是天妇罗的出处,而且事实上,在葡国菜里也有类似的烹饪方式,但不同的是,在葡国菜里主要是说用奶油面糊炸水果。
所以有些人认为是这个葡萄牙语单词temperar为词根衍生出来的名词tempero(调味品)。
另一个葡萄牙语单词temporras也常被说起,这是一个宗教词汇,指耶稣受难日。公元16至17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众多西方传教士前往日本传教,葡萄牙天主教徒在耶稣受难日当天是禁食猪、牛等红肉的,而用鱼肉等烹调的食物做主菜。
支持temporras一派的人认为,葡萄牙传教士或许就是在传教过程中将这一风俗介绍入了日本。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那个时期开始,日本流传起南蛮料理,在日本人概念里的南蛮,不是中国人所谓七擒孟获中的南蛮,就是指包括葡萄牙人在内的西方人,因为他们沿今日的马六甲海峡、南海和台湾海峡一路北上才能到日本列岛。天妇罗就被认为是开启南蛮料理的第一道名菜。支持这一派说法的人,还有另外两种语言作备选,即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中的同义词tmporas。
此外,天妇罗一词还被认为来自葡萄牙语中的templo(寺庙)、temporal(暂时的)等。
自然的,一些日本历史学家考证,在奈良时代及平安时代,就存在着用米淀粉包裹食材油炸的类似天妇罗的食物,反正日本餐馆里如果你看到揚(扬)就知道这属于油炸食品。
在江户时代,所谓的洋風天ぷら(洋风天妇罗)逐渐在街头巷尾流行开来,其中关键因素在于日本的中下阶层在当时很难吃到肉类,而重油的天妇罗显然可以让穷人体验到一种油脂带来的饱腹感,正因此,从那时开始,日本的天妇罗师傅们把各种能想到的食材都用面糊包裹一下,给做成天妇罗了。在日剧《深夜食堂》里就讲到了关西特有的一种红姜天妇罗,笔者后来在大阪尝试了一下,略微有点难以接受。
世界各地都有油炸食品,即便是KFC的炸鸡块,用普通意义上的说法,也可以说成是鸡块天妇罗。但照着日本料理的传统做法,所谓天妇罗是需要让食材放在鸡蛋、冷水、小麦粉揉混出来的面衣里裹匀,随后在160摄氏度以上油温的大锅里炸得油黄焦脆,蘸着调配好的酱汁吃,讲究的自然要在这日本酱油做底的酱汁里放点萝卜泥和生姜泥解腻。
天妇罗算是和寿司、刺身齐名的日本料理三大种类之一,但它相比之下最为平民化,即便有吃死德川家康的鲷鱼天妇罗,或者伊势海老の天ぷら(伊势龙虾天妇罗),但平日里,人们更多吃到的天妇罗,可能就是虾、藕、茄子、南瓜、白萝卜、芦笋等做的天妇罗。
济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