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注: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家族聚会?

2016-05-25 08:55:12 来源:济宁新闻网

家族凝结的方式停滞不前,凝结的作用也越来越弱化。人们开始越来越有能力并且有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

每年春节,老家都免不了一大群平常没有往来的远房亲戚,聚在一起吃吃喝喝。但是从小到大,我都不是很喜欢这种聚会,最重要的原因是,爸爸妈妈时常呼唤我去给一些生疏的长辈恭恭敬敬地敬酒,期待以此建立一种家族内部的关联。我一方面觉得它是一种逼迫,另一方面觉得自己赔笑脸的行为并不真诚。同样,当我看到同辈或者晚辈也被他们的父母拉到陌生亲戚面前时,我在那些年轻人僵硬且无奈的笑容上读到了共鸣。

然而,父辈的热忱是真实的,他们在酒桌上洋溢的欢愉也是实实在在的,这一点不可否认(不然他们也不会年复一年地摆设宴席)。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代际间的巨大差异?

或早或晚,人们都会意识到合作比独来独往要产生更多价值,群体的生命力比个体的生命力更强。这种优胜劣汰,使很多结构稳定的群体留存下来,比如源远流长的家族。每一种群体都有自我凝结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交流,陪伴,增进感情,在家族体系里对应的是走亲访友。在我们家乡,走亲访友的巅峰是家族性的饕餮盛宴。

然而,家族聚会虽然曾是一个伟大的发明,给与会者带来信息,带来娱乐,带来社交,带来机遇。但是,所起作用经受不起时代发展的冲击,其中任何一项功能,都在被更专业的工具所取代。有时候,我们仅仅需要一个手机。

家族凝结的方式停滞不前,凝结的作用也越来越弱化。人们也开始越来越有能力并且有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比如按照喜好,按照价值观,按照利益关系,按照生活方式去构建自己认可的群体,而不再是基于单一的血缘关系。

从我亲身经历的春节习俗的演变,可以窥得一二:小时候,父母带我分别去不同的长辈家拜年;再后来,为了图方便,整个家族的人只在春节期间相聚一次即可;再往后,更多的家庭逐步以出游的方式替代聚会,年轻人则把更多时间分享给朋友、同学与伙伴。

大多数的世代家族都被潜移默化地消解。

前几天,我听说附近一个镇子上有一座前几年刚修建好的家族宗祠。长辈们说,大兴土木修建宗祠为的就是光宗耀祖。我特意去参观,期待追溯自己的本源。但是到了宗祠,转了两圈,我发现建筑确实很大,不过没有太大的辨识度,如果有人把屋宇上李氏宗祠的牌匾撤下,换成另一个氏宗祠,我想对于外人而言,也根本没有什么差别,这多少让我有些失望。

我对于家族概念的好感,最初源于一些精美的家徽,像是小时候玩游戏《信长之野望》,不同君主的家徽会让我觉得特别帅气,再后来看《火影忍者》,里面不同忍者家族的服饰、徽章、造型、技能也是特别酷炫。在西方一些文创作品里,也有《魔兽世界》《冰与火之歌》之类的把家族刻画得特别迷人的范本。所以,我对家族这个概念的认可,基于不同家族孕育出来的独特文化。

我自豪自己是一个温州人,因为我会讲温州话,尤其是当我发现温州方言里包含独特美感的时候,比如管白糖叫糖霜,管下雨叫落雨;同时,我们也有独特的本土食物,如糯米饭、猪肠粉、鱼圆汤、鱼胶冻、杏仁腐、江蟹生当我把它们推荐给外地朋友时,会引起他们的阵阵赞叹,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随着糖霜落雨慢慢根植到了我们的血脉里面。但是大多数家族的文化,并没有繁荣到足以迷人的程度,而我对于自己家族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宴席上的插科打诨。

随着春节宴席的功用性职能被取代,家族的文化也还不足够迷人,我的父辈们利用仅剩的余威拼凑着每年一次的聚会,以一桌饭,一杯酒,维持着族人之间细若游丝的关联,在家族凋零前作最后的挽救。有时候爸爸会无可奈何地要求我去参加聚会:去嘛,一年才一次,让别人看看你。但是,当我在其他远房年轻亲戚的脸上看到如出一辙的不情愿时,所谓靠血缘关系维系起来的家族,终将悄无声息地走向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