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4月26日电 (记者 胡远航)“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26日,蜚声海内外的电影《五朵金花》中的“畜牧场金花”谭尧中、电影歌曲原唱赵履珠等人在云南大理农村电影博物馆重新聚首,回忆电影拍摄始末。座谈会上,赵履珠一曲《蝴蝶泉边》更是勾起了无数人的回忆。
54年前,《五朵金花》这部献礼建国十周年的影片,一经放映便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影片中旖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特色,人与人之间纯真、质朴的情感,以及五位金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直到现在仍被当年的观众津津乐道。而影片中对优秀女青年的称呼——“金花”,直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被很多地方沿用。
时隔54年,电影《五朵金花》中的“畜牧场金花”谭尧中、电影歌曲原唱赵履珠等人于近日再次聚首大理,和电视剧《五朵金花的儿女们》的主要演员,重赶“三月街”,拍摄纪录片。而谭尧中等人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当地“金花”、“阿鹏”的追捧。
谭尧中:金花12朵变5朵
已年过八十的谭尧中说,重回“故乡”的这几日一直沉浸在欢乐中,“54年前的姑娘如今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没想到白族人民还记得我。提起五朵金花,大家是那么激动,让我也很是温暖。”
谭尧中向记者透露,其实当年的金花最开始是12朵,后来几经修改变成了7朵,最后又定为了5朵。“演员的选择也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号称八亿人民选金花。我当时在云南话剧团工作,也参加了选拔活动,没想到最后能出演畜牧场金花这个角色。”谭尧中回忆称,“在当时那个年代,拍摄的过程很艰苦,但是大家相处的很愉快”。
“是美丽的苍山、洱海造就了美丽的‘五朵金花’和白族文化,”谭尧中建议,金花的故事应该一直拍下去。
赵履珠:天不怕地不怕进了录音棚
见到老朋友的赵履珠显得很是兴奋,在座谈会上连唱了两首《五朵金花》中的插曲。回忆起当年参与《五朵金花》录制的情形,赵履珠说,“当年我还是个小姑娘,没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一接到任务,就天不怕地不怕地就进了录音棚。”
赵履珠说,当年去长春电影制片厂录音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具体唱什么也不知道,很是忐忑”,“一进录音棚,看到50多号人的乐队吓了一跳”。
谈起电影中副社长金花绣围裙的片段,赵履珠称,这段插曲反反复复录了好几遍,最后电影用了试录时唱的那段。“这段曲子前面是段哼唱,你既要哼得随意、自如,又要把副社长金花对阿鹏的思念,以及等待阿鹏的焦急唱出来,”赵履珠说,当年正在谈恋爱的她直到用和心爱的人说话的方式唱了出来才算过关。
潘伟行:应用本乡本土的文化去跟世界接轨
《五朵金花》为什么54年不衰?著名演员、导演、梅花奖得主潘伟行表示,《五朵金花》贴近生活,反应老百姓的期待和追求,并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喜剧风格。这些因素成就了《五朵金花》这样一部让人快乐、难忘的戏。
潘伟行称,中国电影要想真正走出去,就应向《五朵金花》学习,拿本乡本土本民族的文化去跟世界接轨。“本乡本土的文化是自然天成的,应不贴任何标签地继承和发扬光大,”潘伟行说。
电影《五朵金花》是1959年制作的一部爱情电影。讲述的是白族青年阿鹏与副社长金花在大理三月街相遇时一见钟情,次年阿鹏走遍苍山洱海找金花,经过一次次的误会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动人故事。电影反映了新中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幸福、欢乐的生活,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具有抒情色彩和民族特色的生活喜剧。它一经问世便受到了观众的喜爱,红遍全国。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济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