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村留守儿童 建议开办寄宿制学校等

2016-10-25 15:23:25 来源:济宁新闻网

随着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昨日下午,记者从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组了解到,今年两会期间接收的委员提案486份中,有40多份提案关注到了教育,其中4份提案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健康成长问题。涉及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群体怎样给予关爱、学校如何进行教育、家长和孩子之间怎样更好地沟通等多个方面,几位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能节日化

建议每个镇至少建立一处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

由于失去父母庇护,给孩子造成了亲情和必要教育的缺失,导致这些孩子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或遭遇各种困境。昨日下午,记者从市政协提案组获悉,有一位委员在提案中提到,当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大多以节日为契机,特别集中在春节、儿童节等重要节点,对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日常问题关注解决的还不够,普遍存在短效、浅层的特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普遍存在设施单一、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开放时间较短、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关爱服务活动还难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

提案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设立专项资金,重点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设施配备、日常管理及持续运行经费的落实;每个镇至少建立一处农村寄宿制学校,设立生活老师,配齐必备的生活设施。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村、社区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设立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文体活动室等,配备课外读物、文体活动器材、电脑、电话等,从村委会、社区工作人员中指定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工作,为留守儿童集中提供学习、心理辅导、健身等关爱服务,使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充分发挥作用。

教育应多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建议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在今年两会的提案中,有两位政协委员谈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因此,学校的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等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提案建议: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学校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

留守学生的成长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

建议父母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

在另外一份提案中,政协委员直接指出,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父母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收入微薄、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造成性格缺陷。

提案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