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山村寒门学霸冯存光考上北大

2016-10-15 04:34:53 来源:济宁新闻网

 

破旧的院门、三间四十多年没有翻修的老屋,泗水县泗张镇大厂村的冯存光打记事起家里就基本上没什么改变。房顶有一个透光的洞,不过下雨天还不会漏雨,很好玩吧?冯存光对贫寒的家境并不避讳,今年高考,他以696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录取。这条消息在不大的小山村里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儿子能够到北京上学,父母自然高兴,但他们还是拒绝了儿子带他们去北京转一转的建议,虽然得到了各方的援助,但他们还是想给儿子再省些钱。

没有太大的惊喜,数学考得有点差

石头垒起的羊圈、储物间,穿过一条狭窄的小道,进入这所略显贫寒的小院里,最像样的砖房是冯存光一家人平时的住房。在靠近床的大木箱上,放着几本读物,《时间简史》、《围城》、《平凡的世界》没有像样的书桌、台灯,冯存光以前都是用一盏昏暗的灯泡,在这里温习功课。刚买来的这几本书,冯存光打算利用暑期的时间读完,在这个相对封闭的村子里,读书、打球填满了这个追梦少年的课余时光。

由于家中没有电脑,在高考成绩公布的当天下午,冯存光连续跑了三家邻居才查出自己的高考成绩。没有太大的惊喜,数学考得有点差。昨日,冯存光告诉记者,他感觉这次131分的数学成绩有些不理想。如果条件允许,我真的希望再考一次。冯存光笑着说,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我不一定是班级里最努力的学生,但我是最最投入的一员。冯存光说,他对知识充满敬畏,他认为不管从事任何行业,都需要知识。

考试前,母亲给他预定的目标是山东省的一所名校,但得知儿子被北京大学录取后,她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奋。嗯,考得还不错。这名朴实的农村妇女实在想不出太过华丽的词汇形容自己激动的心情。

每次回家都帮家里干农活,他说这是一种享受

冯存光的父亲今年52岁,为了家人的生计常年在外地的工地上打零工,只有农忙时节才会回家。这次冯存光考上大学,一家人还没有好好的在一起庆祝,冯存光的姥爷就因病住院了,父亲不得不来到济宁照顾。

冯存光的母亲由于常年劳累,右手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抬不起手臂、提不了重物。冯存光上高中时,每个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后他都帮着家里干些繁重的农活。呼吸一下山里的空气,也是一种享受。冯存光喜欢用这种幽默的方式去思考一些让普通人感觉枯燥的事情。制作水房打水人数周期统计表,合理安排去水房打水的时间、研究课程中肥料的运用,告诉父母草木灰不能与农家肥混用,这些情都是冯存光用平时所学得来的。

高考前我尽量让自己多吃多锻炼,体重一度过了百斤,不过现在又瘦回来了。冯存光1.73米的身高配上93斤的体重,显得十分瘦小。冯存光在同学的眼里是一个腼腆的大男孩,他告诉记者,我打算进入学校后好好锻炼一下自己的交际能力,同时需要锻炼的还有英语口语能力。

为省12元车票,他经常步行回学校

每天15元钱的生活费让冯存光在学校里几乎吃不到多少荤腥,所以,每次回家,他都要做些肉辣椒、煎饼带回学校,省钱的同时还能改善伙食。

零食可能真的很好吃。冯存光从来不买零食,在他看来,名牌衣服穿在身上也只是去帮商家打广告。大厂村到冯存光就读的泗水一中的客车票价是9元钱,然后还需要换乘3元钱的小车,没有太多行李时,冯存光就步行走到学校,他不想给家人增添过多的负担。高考前几天,冯存光的妈妈担心儿子没吃到新上市的西瓜,专程给儿子送了一个大西瓜。一坐车就晕的她匆匆送完西瓜又匆匆离开了学校回家,没舍得在县城吃顿饭。希望毕业后能找一份好工作,赚些钱贴补家用。冯存光告诉记者,他希望用自己赚到的钱好好孝敬父母。

让每个优秀学子都能上得起大学

7月27日,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任城区、泗水县对困难职工和农村贫困农民家庭子女上大学解困问题进行调研,并在泗水县召开全市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座谈会。

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真正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进一步增强抓好困难家庭学生救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完善和加强解困助学的惠民政策,不断扩面、提标,决不允许出现困难家庭学生上不起学的现象发生。要积极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正确引导、明确目标,让爱心洒满每个困难家庭。要认真明确政策落实的任务和责任,齐心协力以改革创新的理念做好这份工作。要加强政策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困难学生助学的良好氛围。加强统筹和组织领导,整合资源,发挥救助的多样性,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得起大学,享受到教育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