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献中绽放青春(在一线)

2016-08-06 08:27:38 来源:济宁新闻网

孩子们在“彩虹绘本屋”阅读。

资料照片

“等我长大了,要让爸爸妈妈享福……”华东理工大学里,来自甘肃定西山区101名小学生的画作正在展出,无声讲述了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打开孩子心灵的故事。

志愿服务,已经成了华东理工大学的名片。据统计,该校师生志愿者覆盖率达45%以上,人均参与志愿者活动达每年8小时以上;党员中的志愿者覆盖率达98%,人均参与志愿者活动平均每年15小时以上。

画一幅画,开一扇窗

“支教之初,我们更多关注物资缺乏。可慢慢地,我们发现,孩子们精神方面的成长更值得关注。”华东理工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陈敏媛至今还记得,定西市高峰乡明德中心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小福告诉她:“班上同学都说我笨、长得丑。”

陈敏媛的心隐隐作痛,她决心走近这个孩子。可是,小福有读写障碍,怎么做呢?陈敏媛想到了画画。于是,小福开始记录“绘画日记”,陈敏媛也每天通过看画了解小福的情绪状态、内心想法。

“我画的闹钟从房子里出来晒太阳……”小福指着画告诉老师。几个月后,原本自卑、内向的小福开朗了很多,还在写字上有了很大突破。

小福的成长,让志愿者们发现了绘画的神奇:何不让孩子们都尝试用绘画表达自己?通过一幅幅稚嫩的画,志愿者们用爱打开了孩子的心灵,也给“今天我们该怎样支教”一个新的答案。

在定西,陈敏媛募集了2000多本儿童绘本和一万多元的资金,为孩子们建立起“彩虹绘本屋”,让孩子们自由地创作。

帮扶当地,提升自己

定西市中华路中学的化学实验室经常闲置,志愿者的到来,让冷清的实验室变成了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地方”,化学教学也大大改善了“纸上谈兵”的窘境……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8月,支教团在定西市的贫困县、乡累计服务逾17.3万小时,覆盖人数逾4900人,变化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支教团的吴婧,把“研究性学习”带到了定西。一年间,她和同伴带领学生们完成了三大组的30类课题研究,形成总结论文1500余篇。其中,“轮胎沟槽设计与交通事故研究”“定西市不同超市物品价格对比研究”等课题成了热门。最让吴婧高兴的是,一个孩子告诉她:“做课题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探索,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山里生活的艰苦,超乎一些志愿者的想象。“我班上的一个孩子,从学校回家要先坐4个小时的大巴,再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因此,他只得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出门。”支教团成员夏佳琦告诉记者。

怎样为孩子们尽绵薄之力?“华东理工大学—甘肃定西助苗一对一”资助活动应运而生。截至2015年8月,活动共结对学生69人,募集资金财物9万余元。

志愿者们也在奉献中成长。“到了这里才明白,只有更多的人来建设农村,才会取得捐钱捐物达不到的效果。”陈敏媛说。现在的她每天劈柴、生火,更加独立坚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华东理工大学,志愿服务的品牌正在形成:

在“湛蓝”系列助残项目中,志愿者定期对智力残疾人士和自闭症儿童开展文娱、益智、陪伴活动,仅两年间,志愿者就参与1600余人,惠及7600余人次。

大型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们信心倍增。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龙舟赛志愿者活动、上海自然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都活跃着华东理工大学学子的身影。

如今,华东理工大学的志愿工作规模和影响逐步扩大。2013年,华东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2014年仅在徐汇区和奉贤区,就开展公益活动数百次,参与志愿者近2000人,受益人数达5000多人。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不仅让学校形成一套完善的志愿者组织动员机制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机制,更营造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氛围,让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19日 18 版)

济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