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份写满“失败”的治愈系简历
随手翻翻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里被分享和推送的各种文章,有一些成功学“鸡血”和励志“鸡汤”总是躲不过的。
这些文章的“画风”大概是这样:苹果CEO库克早上4:30起来开始整理发送公司邮件,爱立信CEO卫翰思通常会在办公室不分日夜地工作。如此列举一番以后,得出结论:“如果你想要成功,你可能需要早一点离开你的床”。或是告诫:“最可怕的就是,有的人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这简直让我等每天早上睡眼朦胧、起床还得剧烈挣扎一番的凡人们,觉得此生已是成功无望了。
这些励志“鸡汤”制造了一个错觉——仿佛全世界都是你无法企及的“人生赢家”。这样的成功“标杆”有时能达到“催人奋进”的“鸡血”效果,但同时也是让人压力十足。
在这些“成功文”的包围之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助理教授约翰内斯·豪斯霍费尔(Johannes Haushofer)最近在网上贴出的一份“失败履历”,简直可以算得上是一股“治愈系”的“清流”,让人舒了一口气。
从许多维度来看,约翰内斯·豪斯霍费尔都算是“人生赢家”——在牛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获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随后又在苏黎世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年纪轻轻已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和公共事务助理教授。他的个人履历长达7页,满满当当地列着各项个人学业成就和学术成果。
一般人会想,这样的“牛人”应该做什么事情都“所向披靡”吧?事实并非如此。为了说明这一点,最近,约翰内斯在自己的个人页面下增添一项新内容——一份写满失败经历的简历。
点开这份“失败简历”,第一项写的是“那些我没有被录取的学位课程”:2008年没有被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项目录取;2003年被剑桥大学医学硕士项目、加州伯克利大学医学硕士项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项目、普林斯顿大学神经学与心理学博士项目拒绝;1999年没有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本科项目录取。
接下来是第二项“那些我没有获得的学术职位”,包括“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助理教授职位、加州伯克利大学农业与资源经济助理教授职位、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助理教授职位”。约翰内斯还在简历中补充,他之所以没有申请其他全球顶尖的经济学院校的教职,是因为当时他的一位申请顾问认为他的资质不足以写出一封能够冲击这些顶尖经济院校的有力推荐信。
再往下,简历的第三项和第四项分别罗列的是“那些我没有得到的奖项和奖学金项目”以及“那些我被杂志社退稿的学术文章”。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份“失败简历”呢?这最初只是一个鼓励朋友的举动。5年前,约翰内斯的一位好朋友遭受了学术上的挫折,为了安慰朋友,约翰内斯第一次写了这样一份“失败简历”。而这一灵感来自于2010年约翰内斯在《自然》杂志上看到的一篇学术论文。爱丁堡大学的讲师梅拉妮·斯特凡在论文中指出,创建一份能为人所见的失败经历履历是一种能帮助他人看待自己不足的有力途径。
约翰内斯这个安慰人的法子在几个朋友那儿都“见效”了,“所以我认为这可能对公众也是有用的”,约翰内斯道出了他公开自己“失败简历”的初衷。
“我做出的大多数尝试都失败了,这些失败往往没有被看到,而成功却是可见的。我注意到,一些人认为,在我身上似乎大多数的学术项目都能进展顺利。于是,他们就更会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一些事实——世界有时就是随机的,申请是有风险的,选拔委员会也会有心情差的时候。这份失败简历试图平衡一下我的成败纪录并提供一些新视角,” 约翰内斯在简历的开头写上了这段话。
这份“失败简历”一发出,迅速在社交网络上被大量转载。约翰内斯提醒了许多人,即便是对于常青藤名校的“学霸”而言,不成功有时候也是一种常态,因而很多时候其实不必苛责自己。
“在一个被高度竞争和超强压力定义的世界中,这是一种多么健康的常识,亦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巨大坦诚。”一篇评论文章对约翰内斯的做法给出了很高的赞誉。约翰内斯因此在媒体上“火”了一把,采访纷至沓来。约翰内斯现在一心想的却是要尽快回归日常的学术研究工作。因为在他看来,他又要去克服一次新的“失败”了——他在“失败简历”的最末又加上了一条略带调侃的新内容——“最失败的是:这份‘失败简历’比我所有的学术成果获得的关注都多得多”。(陈婧)
济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