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学生在“第二课堂”收获别样精彩
尚未毕业,潘劲华就收到了一家知名科技企业的入职通知。面对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他显得有点兴奋:“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帮了忙,让我多了竞争的砝码。”
潘劲华说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是浙江大学本科学生“第二课堂”的一份成绩证明。潘劲华是浙江大学机械学院的大四学生。在学校期间,他参加了多个学科竞赛,还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1204班班长,这些成绩和经历都被记录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上。
“应届生和社会接触的时间有限,不少用人单位在考察时会对应届求职者的能力有所怀疑。此时,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明,自然就为自己加了分。”潘劲华说。
据统计,浙大已为5.5万多名学生提供了“第二课堂”学分的认证,有3.8万多名学生获得“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这张A4大小的素质拓展证书,已是浙大本科学生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浙大团委书记沈黎勇说。
浙大“第二课堂”始于2004年,由校团委具体实施。
有别于“第一课堂”的学科训练,浙大“第二课堂”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所进行的旨在巩固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面而开展的实践创新活动。
目前,浙大“第二课堂”包括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项目训练,涵盖学术、经济、思想、科技、艺术、体育学生社团、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的内容。认证基础项目超过70项,立项项目达6000余个。
“既有益,又有趣。”材料化工类大二学生毛佳庚刚进浙大就开始接触“第二课堂”,喜爱数学的她参加了浙江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为提前了解职场,她又参加了浙江大学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在一次次参与中延伸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找到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她还是校志愿者,参与学校“第二课堂”的管理。
浙大药学院大四学生项森峰,进入浙大后,两次赴淳安、松阳支教与调研,这让他感受到了“第二课堂”的乐趣和收获,“当地人的淳朴踏实给我上了生动一课,参与了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调研,更相信自己所学有用武之地。”
据了解,浙大团委设计的“第二课堂”,既有传统的思想类项目,也有专为90后设计的青春讲坛、励志类课程,以及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科研、社会实践等平台。
浙大团委副书记卢飞霞介绍,浙大将众多有益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纳入到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的管理体系。同时浙大还出台“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必须参与“第二课堂”,获得相应的必修学分,才可以毕业。
而在沈黎勇看来,学分和证书只是“第二课堂”管理体系的一个侧面,通过“第二课堂”,学生得到的收获绝不止一张证书。
去年9月,浙大Hero学生创新团队凭借一台“空气洗手机”,在第二届全球重大挑战峰会上,击败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等14所全球名校团队的作品,以最高分获得唯一的全球金奖。
Hero团队发起人之一、浙大能源学院2012级本科生李启章说,发明的诞生,从灵感到可行性方案设计,再到最后做出成品,得益于“第二课堂”。
据了解,Hero学生团队来自不同的学科。团队最初3人全部来自能源学科,但因为单一学科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于是面向全校招兵买马。
最后团队的成员分别来自能源学院、信电学院、机械学院、经济学院等。而“空气洗手机”的样机,也是诞生于能源系,在机械系“升级”,再被搬到医学院做试验,再到学校人流密集的地方做测试,几次“搬家”,才有了最后的惊艳亮相。
李启章说,灵感虽然来自课堂和实验室,但能召集这么多不同学科的同学,离不开“第二课堂”,这也是这项发明能够从构思走向实物的关键。
浙大目前组织和组队参加的各级各类本科生学科竞赛有24个大类、66项,每学年参赛学生高达3000多人次。
沈黎勇说,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和社团活动相结合,“第二课堂”也成了教学新模式的试验田。
据悉,浙大还在本科课程体系中作出调整,就算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也面向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开放选修。“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共同学习、参与创新科技设计,擦出创新的火花。‘第二课堂’成为学生‘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伸。”
据校团委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在各类国际、国内学科竞赛中,浙大学生获奖达2100余项。
“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校团委。”沈黎勇说,“第二课堂”的推行,也改变了学校团委的工作理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团的工作更好地融入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格局,更有效地契合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
为此,浙大专门成立了学校主管领导牵头、多部门组成的“大学生素质拓展”领导小组,在团委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
浙大党委副书记胡旭阳认为,“第二课堂”的开展,使得团学工作更贴近和服务青年学生,同时也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更加丰富,更好地实现浙大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胡旭阳介绍,浙大目前正在探索“四课堂”人才培养体系,即“第一课堂”,启发探究式课程教学;“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文体竞赛、学术活动等为载体的校内实践;“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第四课堂”,海外研修、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打通‘四课堂’,实现对学生的协同培养, 团委的‘第二课堂’实践则为此提供了借鉴。”他说。(郭骋 董碧水)
济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