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帮帮团:留在本地还是去外地?

2016-07-21 08:10:10 来源:济宁新闻网

留在本地上大学还是去外地就读,这是在实际报考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除北京、上海、天津三大城市外,一般高考分数优异的考生在本地与外地的选择上,不会有太多的纠结;而成绩一般,处于一本靠下及多数二本层次的考生,往往倾向于选择本地。

在这些考生及家长看来,成绩不好上不了名校,与其到外地就读还不如就近上学,一来花钱少,二来免得家里担心。这种把分数与地域挂钩,以考生层次决定选择范围的做法,其实是不可取的。

首先来看本地院校的一些特征:一是本地院校招生人数多、专业多、选择余地大,报考时感觉会安全;二是本地院校往往被“拔高使用”——即录取批次被前移,以次充好、以弱充强的情况比较多见;三是院校地理位置近,孩子上学就像在“家门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牵挂,也节省了路费。

本地院校也有一些“不足”:一是报考的人多,分数一般要比外地同类院校分数高很多;二是好多本科二批院校被放到了本科一批,导致学生名义上是被重点批次录取,实质上进的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三是容易形成志愿“扎堆”,使得一些竞争力不强的考生落榜,或者即使被勉强录取,也根本进不了好专业。

其次,再来看外地院校的基本特征:一是院校众多虽具体到某校的招生人数较少,但报考的人数也少,相对来说安全系数更高;二是地域放开以后,选择条件放宽,更多好学校、好专业可用选择;三是很多外地院校由于人们少有了解,价值被低估,因此录取分数并不高,以同样的分数报考就会收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效果。

笔者建议考生,志愿填报要打破地域观念,充分考虑报考的性价比,根据自己的实力扬长避短。毕竟上大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知识、长本领,哪里有助于自己成长,哪里能学到真本事,就到哪里去。另外,到外地上学,经历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经受生活的锻炼与洗礼,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济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