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科院副研究员的孩子明年要上小学了。孩子说,他的幼儿班同学要上中关村一小,为什么自己不能上?他爸爸说,穷,买不起中关村的房子。孩子问‘你为什么穷?你不是天天上班吗?你懒吗?"这条饱含对天价学区房无奈之情的微博连日来不胫而走。
同一时间备受网民关注的另一条媒体报道无意间为这条微博做出傍注。据报道,日前教育部要求,北京等19个重点城市义务教育在2015年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受此影响,北京某小学学区房价格被炒到了每平方米近30万元,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单间,税后要价达到了300万元。
对此,有网民指出“就近入学”正在演变为“拼钱择校”。天价学区房折射出教育资源不均等的现状,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加强政策引导,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才能让天价学区房“退烧”。
择校“拼爹”变“拼钱”
针对上述媒体报道,有网民分析称,学区房价格疯涨根源在于学区房对应着优质的教育资源。买学区房等于买入学名额。看起来,与过去的“拼爹”择校相比,就近入学形式上公平很多,却无形中成为学区房暴涨的推手。
网民“鲍伟”指出,教育部推行就近入学政策,本意是打破之前学生择校难、择校贵的问题。但在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简单推行划片入学政策反而会将原来的择校“拼爹”变成择校“拼钱”。
网民“张铁”认为,就近入学要发挥政策效应,前提是有充足的公共教育资源且分布比较均衡,学校与学校之间差别不大,孩子们在任何一个学校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有这个前提,“就近入学”本身可能也会变成一种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