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辅食市场“李鬼”泛滥

2016-11-29 03:25:23 来源:济宁新闻网

本报记者 潘福达

婴儿面条、婴幼儿米糊、婴幼儿饼干……在超市货架和电商平台上,包装精致的婴幼儿辅食产品琳琅满目,“身价”不菲。殊不知,这些原本应该营养价值更高、更适合孩子吃的辅食,却冒牌货横行,不仅部分被抽检产品营养元素不达标,甚至存在有害元素超标现象。

市场乱

辅食产品“挂羊头卖狗肉”

按照食药监部门规定,企业生产标称“婴幼儿辅食”的产品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生产许可。但记者调查发现,普通的挂面和谷粉混在婴幼儿辅食产品中销售,网销不合规现象尤其严重。

在各电商平台,搜索“婴幼儿辅食”便能弹出很多店铺,面条和米糊最常见。记者随机查询了10款所谓的“婴儿面条”,其中八款其实是“换脸”的普通挂面。

有的品牌干脆就是专卖挂面的:一款每盒26元、280g的英吉利婴儿“营养面条”,生产许可证编号是QS311701030004,查询后发现其产品名称仅为“普通挂面、花色挂面”。客服人员解释为“是挂面,婴幼儿也可以食用”,但广告语宣称“专为宝宝设计”。

此外,英氏原味营养面片、英氏紫芯地瓜蝴蝶面等产品经查询,同样显示为“普通挂面、花色挂面”,委托生产方也没有婴幼儿辅食类的生产资质信息。稍加查询,还有的品牌就露出了马脚,显示业务范围为“方便食品”。

普通挂面做成了各种花样,再套上卡通包装,售价就扶摇直上。记者算了笔账:八款冒牌货中,一斤折合下来售价平均在20多元,最贵的一款高达46元,而普通一斤挂面售价在5元左右。

猫儿腻多

标榜“配方”玩概念

部分婴幼儿辅食标榜“有料”,其实营养不如天然食品,甚至并不适合孩子的身体。

查阅国标《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10769-2010)发现,国标除对谷类辅食中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等成分有强制要求,但对一些营养素表述为“可选择”,这给了商家“玩概念”的空间。厂商纷纷效仿“奶粉”模式,辅食卖出了各个“段位”,但仔细查阅成分却大同小异。

各家又同时开打“营养牌”和“口味牌”。北京一家母婴店的店员说,目前门店销量最好的辅食是某品牌的米粉,特别强调不同口味的米粉添加了红枣、葛根、山药等成分。实际添加量却少得可怜:这家在售的多种口味营养米粉中,葛根粉、胡萝卜粉等含量仅有千分之二和三,核桃粉含量更是少到了千分之一,营养成分不如一颗普通核桃仁重量的十分之一。

饼干、小馒头、雪饼等零食也会混入辅食产品中,糖和钠含量均不低。“不要过早把零食加入到孩子的膳食中。”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张宇表示,食用零食容易损伤其脆弱的消化道,糖、钠含量高容易增加婴幼儿肾脏、肝脏负担,因此最好吃纯天然食物。

无标准

辅食成了监管空白区

记者从食药监部门了解到,食药监执法中查的是其必备营养元素是否达标,菌落等指标参数是否超标,以及是否存在外包装标签问题等,夸大宣传、冒充婴幼儿辅食的现象不在其执法范围。记者从工商部门也未查到关于“普通食品冒充辅食产品”的执法信息。

值得期待的是,行业细则已经有了眉目。今年4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婴幼儿辅助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6版)(征求意见稿)》。不过此后一直未见此份意见稿“转正”的消息。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表示,辅食行业目前没有执行准入标准,也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是一个监管盲区。辅食行业利润高、门槛低,整个辅食市场还处在良莠不齐的初期阶段,行业亟待洗牌走向正规。

食药监部门公开披露的婴幼儿辅食问题中,进口产品占了多数。据统计,2016年1月至9月,共有18批次进口婴幼儿辅食被检出不合格,标签不合格、维生素及钙含量不达标、菌落总数超标成为主要原因,甚至还有贡、镉超标现象,不乏知名品牌。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对跨境商品的市场监管应加强海关、检验检疫、质检、工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力度,对进口商品从国外到国内流通不同环节的监管责任要落实到各部门主体,做到市场监管全程无断点。

济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