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部分矫形器纳入工伤保险支付范围 专家呼吁把治疗性辅具纳入医保
广州日报讯 (记者何颖思)“矫形鞋”(踝足矫形器)能帮助中风后遗症患者更好地走路,但一只鞋子要上千元,医保不能报销。近日记者在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了解到,矫形器用途广泛,骨折、神经损伤后遗症等都可能用到,但目前矫形器未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有的病人觉得负担大不愿配置,影响功能康复。
病人:矫形鞋太贵 高帮球鞋“顶替”
广州人周先生两年前脑出血导致右边偏瘫,至今右边手指和脚趾都无法自然伸展,需要用矫形器打开。不过由于矫形器不属于医保支付范围,周先生需要自费购买。本来周先生还需要穿上矫形鞋,但一只矫形鞋便要1000多元,为了省钱,周先生穿了高帮篮球鞋替代。“单是矫形器一两年要花上2000元左右,负担很大。”
治疗师:不配矫形器会影响康复
“矫形鞋的效果更好,能够让脚跟放平,不会向内翻过来,脚趾也不会卷起来。”周先生的作业治疗师何爱群告诉记者,使用矫形器能够帮助周先生更好地恢复身体功能,然而许多病人生病本身是很大的经济负担,而矫形器的费用医保不能报销,不少病人都选择不用,这影响了病人的康复进程。
记者了解到,矫形器、压力衣、假肢、转移辅具(轮椅、拐杖)等均属于康复辅助器具,简称辅具。其中矫形器的费用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压力衣价格从100多元到700多元不等;假肢、轮椅等费用更高,费用可达几千元、上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目前这些辅具的费用医保不能报销。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假肢矫形科副主任邓小倩告诉记者,目前部分矫形器纳入了工伤保险支付范围,但医保并没有纳入。
专家呼吁先把治疗性辅具纳入医保
邓小倩认为,相比于工伤保险,部分辅具纳入医保的惠及面将更大。“比如说骨折后,现在临床上普遍采用低温热塑板材直接在病人肢体上成型,低温矫形器比石膏透气、轻便,也方便穿脱、便于医生检查换药。但目前这种材料需要病人自费。”
“又比如腿部骨折,在早期康复就要下地行走,适当的应力刺激可以促进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早日愈合,也使健康的肢体得到锻炼。这需要用到免荷式矫形器,让骨折地方不负重的同时其他肢体得到锻炼。不过医保同样不能报销。”邓小倩说。
邓小倩说,他们希望首先能把治疗性辅具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包括各种矫形器、压力衣等。“治疗性辅具一般是在康复早期需要用到,比如骨折、神经损伤后,需要把肢体固定在功能位的矫形器,保证肢体不变形。”她认为,相比于假肢等功能代偿性辅具,治疗性辅具的紧迫性更大,意义也更大,使用后功能改善比较明显。
所幸,国家近日已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将基本的治疗性康复辅助器具逐步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我们很期待政策能够尽快落地,让更多患者享受到配置合适辅具带来的改善。”邓小倩说道。
济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