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三大杀手---心梗、脑梗和肺栓塞,用的是同一发子弹:血栓!血栓是人体血管中的血凝块,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流游走,如果到了血管分支或较细的地方,血栓会像塞子一样堵住小血管,导致相关的脏器血流减缓或者完全阻断血流供应。
血栓堵在脑部就导致脑梗,堵在在冠状动脉就形成心梗,堵到肺部就是“肺栓塞”,堵到腿上就是深静脉血栓……每年,全世界会有近1000万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造成大量的死亡和伤残患者。
为什么我们的身体里会有血栓?
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不会形成血栓。
但在特殊情况下,如血流变缓、凝血因子病变、血管损伤时,导致凝血功能亢进或抗凝功能削弱时,则会打破这种平衡,使人处于“易栓状态”。
血栓这么可怕,离我们有多远?
住院患者是离血栓最近的群体,但是普通人群也不要大意。在近日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血栓与血管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的“关注血栓 关爱生命”媒体见面会上,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福先教授告诉搜狐健康记者,美国的社区调查发现,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达458/10万人,是2015年中国癌症发病率的两倍以上。中国人太喜欢宅着了,打麻将、玩游戏,发病率虽然没有具体统计,但肯定只高不低。
张福先提醒这四类人群一定要注意:
一、静脉血流滞缓的人群,血流滞缓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长时间卧床、久坐、喝水减少,都会导致全身血流减慢。例如长途旅行引起的“经济舱综合征”,就是由于长途飞行中,经济舱的座位狭小,如果一直不运动,饮水量又减少,旅行的人容易发生血栓。
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也是血栓的好发人群,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老年人普遍运动量下降,全身血流普遍减慢,血液粘稠度高。
另外,静脉曲张的人下肢静脉血流比正常人缓慢,血小板与血管内膜接触机会增多,血小板就有可能沉积黏附在血管内膜上,继而形成静脉血栓。
二、血管壁受损的人群。三高人群(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基础代谢异常的人群等。这类人群具有多种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使血管发生损伤。
吸烟也可以引起血管痉挛,也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其他常见的静脉壁损伤还包括:静脉输液,有一些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某些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等会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可能会导致静脉炎和小腿静脉血栓形成。身体外伤、感染也可以破坏血管管壁的完整性,增加血栓的风险。
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人群:药物的临床应用,如长期口服避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的水平,从而提高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和脱水剂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四、孕妇是血栓发生的高度危险人群。膨大的子宫影响静脉回流,同时,孕期的血液会呈现生理性的高凝状态,而且这种高凝状态会一直持续,直至产后一个半月。如果怀孕合并肥胖或者高龄(年纪大于35岁),在妊娠期发生血栓的风险更是大幅升高。
因此,静脉曲张、三高人群、长期久坐久站的人、孕妇、烟民等都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血栓发生前有没有一些症状?
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99%的血栓是没有任何症状及感觉的,血栓逐渐形成,随着血流在血管中游走,很难被B超或者CT捕捉到。只有血栓栓塞到具体的某段血管上,相应的器官才会出现疼痛、肿胀等血流循环受阻的症状。
血栓如果阻塞在下肢深静脉,会发生疼痛,通常从腘窝开始;小腿肿胀,特别是足踝部;小腿红肿;体温升高。
血栓如果阻塞在下肢深静脉肺栓塞,会发生不明原因的呼吸急促;胸痛,深呼吸时可能加重;心率加快;轻微意识丧失或晕厥。
动起来,不给血栓可乘之机
人体从外界摄取的养分,需要通过血流送达全身,一旦形成血栓、血流不畅,将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甚至致命。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院士等多位专家呼吁大众认识血栓并通过合理措施防控血栓。
要积极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有三点:
一是多运动,加速下肢静脉循环。避免久坐久站,坐或站一段时间后最好走一走,让下肢肌肉收缩和放松,促进血液循环。躺下时或坐下时可以有意识地把脚抬高一会,以促进静脉回流。
二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包括因工作或生活习惯长期久坐久站的人如外科医生、营业员、司机、伏案工作者,建议穿弹力袜预防静脉血栓。
三是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感染以及肿瘤的患者,要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在医生指导下适量使用一些抗凝药物。
济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