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健康网10月12日讯 (见习记者 翁含露)北北,是一名脑瘫患者,来自金华,今年15岁了。许多个晚上,他因为牙齿夜间的疼痛折磨都只睡2小时。
对他来说,一个简单动作重复教上百遍,都未必能学会。他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也不会刷牙,所以比同龄孩子更容易患上龋齿。
“他牙疼,我们心疼。”孩子的爸爸说,一家人辗转了很多地方,很少有医院肯接收北北,因为检查的时候孩子死活不肯张嘴。
据2012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脑瘫患儿平均每年以4.6万人的速度递增,发病率为2.58‰,排在小儿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第一位。但是,其中多数的患儿因没有早期发现和治疗,造成了终身残疾。
10月9日-11日,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和浙江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2016浙江儿童神经发育与康复论坛在杭州召开。
论坛围绕儿童保健的现状、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筛查与康复等进行探讨,旨在共同提高小儿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诊治水平。
神经系统不像感冒发烧,一旦受损很难修复
儿童期尽早干预有望得到良好恢复
很多人会混淆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和精神障碍性疾病(即“神经病”与“精神病”)。其实,精神病是指人的思维意识发生改变,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而神经病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发生了病变,常见的比如脑瘫、癫痫、老年痴呆症等。
“神经系统疾病不像感冒发烧,一旦受损修复是极其困难的,不过儿童因为处于生长发育期,受损后可能会有一些恢复。”中国康复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肖农教授强调,儿童时期应该争取时间、及时干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尽可能得到最好的康复,而且越早越好。
比如脑瘫是脑的发育过程中脑神经遭到损坏引起的,它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伤残综合征,1岁以前干预、康复最好,并尽量在7岁之前进行。
不过,目前国内对于小儿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诊疗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一方面,社会大众对其认识不足,耽误了最佳干预期;另一方面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成人一般有医保但小儿却没有,经济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长治疗或不治疗,积极治疗或消极治疗;此外,康复专业医师队伍缺口较大。
“不仅仅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便是和国内的成人康复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浙江作为经济发展大省,在小儿康复方面相对领先。”肖农教授说,举办此次论坛也是希望推广先进的小儿康复理念,提高认识,从而逐步提高诊疗水平。
3个月抬不了头,6个月还不会坐……
这些“端倪”家长千万别忽视!
今年8月印发的《“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残疾人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为千千万万个残疾人和他们的家庭带来激励和希望。
“残联方面也正在逐步开展多个免费项目,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小儿患者长大后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看重自己的生活,参与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生活’。”
肖教授也提醒广大家长,小儿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和治疗往往都比较复杂,可以合并其他多种疾病,就算是相同的一个症状其背后可能是不同的疾病造成的,因此诊断相对困难。
但很多时候,家长可以从孩子发育过程中发现“端倪”,比如3个月大的宝宝可以抬头了却抬不了,6个月能坐了还不会坐等等。
“再比如说话,不少家长觉得2岁还说不了话很正常,很多科学家不也是很晚才说话么,这些观念就是错误的。”肖教授提醒,要注意孩子发育过程中的一些“里程碑”,比如说话、走路、站立等功能的发育,如果发现有问题,应该及时到康复科医生处咨询。
济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