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6日新媒体专电 题:各地婚检率高低不一 免费婚检亟待更广泛普及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婚检包括哪些项目?婚检有何作用?做了体检为何还要做婚检?……“全国预防出生缺陷日”刚过,关于婚检的话题再次引起网友关注。
我国婚检自2003年由强制转为自愿后,各地婚检率高低不一,不少人因嫌麻烦或抱侥幸心理而忽视婚检。专家指出,婚检事关家庭幸福及后代健康,其作用不可小视。
专家解释:体检不能替代婚检
婚检,指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在结婚登记前所进行的婚前医学检查、卫生指导和卫生咨询服务,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内容。
“婚检是准新人了解对方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体现婚姻法中保护双方健康知情权的原则。”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老年与妇幼健康服务处处长郗淑艳说,婚检重点关注男女双方可能患有的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
郗淑艳解释,有些疾病与婚育密切相关,不仅对自身及配偶健康产生影响,还可能造成不孕不育症,或导致出生缺陷,严重危害下一代的健康。
婚检中包括关于传染性疾病及生殖系统疾病的检查项目,可以避免医学上认为不适当的婚育,对一些影响婚育的疾病进行防治和指导,从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婚检的目的是检查准新人是否存在影响生育及后代健康的疾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产前诊断中心遗传实验室负责人张璘说,如果检出疾病或不良基因的携带者,可以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其生育;若检出不适合生育人群,建议婚后避孕;有家族遗传病的人群,建议婚后在医生指导下受孕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主任贺晶说,单基因疾病,基本都可以通过事先的诊断筛查出来,特别是高风险家族史的单基因疾病。“婚前检查是第一关,孕前检查是第二关。”
此外,通过婚检,医务人员还会向准新人提供预防生殖道感染及性传播疾病、合理避孕、优生优育、和谐性生活等多方面的卫生保健知识。
自愿婚检:各地婚检率高低不一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委员、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自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颁布实施以来,北京市的婚检率逐年提高,到2003年已达100%。
不过,2003年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北京市婚检率明显下降,尽管目前北京市已全部实施免费婚检,也做了大量宣传,但2015年婚检率仅为9.44%。
与北京市婚检率显著下降不同,一些省份近年来不断深入推进免费婚检工作,婚检率稳步提升,对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省出生缺陷监测项目负责人张晓辉说,浙江省出生缺陷监测基于医院监测,年均监测数占全省分娩总数三分之一。近年监测结果显示,浙江省出生缺陷整体发生率基本稳定,重大畸形的发生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出生缺陷发生率的降低,与我省推行免费婚检密不可分。”张晓辉说,浙江省婚检率已从2007年的10.6%上升至2015年的94.2%。近五年,浙江省累计参加婚检女性约311万人次,检出疾病约54万人次,有效减少因传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常见病引起的出生缺陷的发生。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四川省启动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去年,四川省将自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项目列入“民生工程”重点推进,2015年全省婚检率达67.29%。接下来,四川省将持续推进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工作,争取到2020年婚检率达80%以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99%以上。
破除误区:婚检亟待更好普及
“我身边的朋友主动接受婚检的不多。”25岁的准新娘苏美琳说,一些人认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了解,不需要婚检;也有人觉得麻烦,工作单位每年组织体检,再做婚检是“多此一举”。
记者采访发现,除抱侥幸心理或嫌麻烦外,还有人担忧婚检会触及隐私,担心自己某些疾病暴露后会失去对方,因而逃避婚检;有人在对方提出婚检要求时,甚至认为是对方不相信自己。
如何让更多人破除这些认识误区?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部医生刘慧认为,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婚检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未婚年轻人应改变传统观念,很多人以为婚检是对对方的不信任,其实这是一种对双方都负责的行为。
“每个家庭都应该知道,出生缺陷有一定的发病率,不可掉以轻心。”贺晶说,婚检是防范出生缺陷的第一关,每个家庭都应该重视一级预防,重视婚检和孕检。
婚检是维护爱人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出生缺陷、保护孩子健康的第一道屏障。很多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婚检虽不能从行政上强制恢复,但应通过健康教育和政策引导来鼓励人们自觉选择。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耿玉田提出,要优化服务流程,通过婚检婚登一站式服务、婚检孕检系列套餐服务等手段,引导新婚人群参与;加强部门协调,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与民政等部门协作,利用婚姻登记网络、婚登大厅等平台宣传婚检信息,方便百姓对婚检相关政策与知识的获取;扩大宣传,联合妇儿工委等部门加大婚前医学保健的宣传,提高未婚人群对婚检的重视程度。
高小俊呼吁,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一定要自觉接受婚检,这既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对准家庭及下一代健康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采写记者:林碧锋、李亚红、俞菀、董小红)
济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