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本应该是轻松的事情,但为什么越放越累了?那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工作压力逐渐增加,不少人在假期到来时,容易以一种“发泄”的方式进行休闲娱乐,将平时的压力都在短暂的期间内发泄出来,导致身体尚未得到休息就突然回归到压抑的工作状态,产生“节后综合征”。“平时没有彻底休闲娱乐的时间,放假后休闲娱乐的时间又过长,回归工作时就会产生心理落差,引起节后疲惫。”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钟静玫说。除了疲惫,也有的人由于没有计划,人们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把自己的生物钟打乱了,因而假期结束马上进入紧张状态,就会产生失落厌倦和恐惧感。
“过度”式休假不可取
张女士原本打算好好休息的假期似乎总是被一些突然出现的活动打断,往往直到假期最后一天,才突然发现假期已结束,自己却感觉并没有怎么休息。
“假期要起到休养生息、调节身心的作用,精神和生理上的双重放纵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不仅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还容易积蓄消极负能量,影响自己和他人。”社会学家陆士桢教授说。
钟静玫医生将不恰当的假期生活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过度休息型。利用假期时间补足平时缺乏的睡眠。这种类型不仅使假期变成一种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大家的生活。”不少人假期晚上晚睡,第二天中午左右才起床,美其名曰“补觉”,可等七天假期结束,还是感觉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而且很难迅速适应上班生活。
“第二类是过度娱乐型的假期生活,部分人过节期间全身心投入到平时无法完全享受的娱乐生活中,过度放纵,暴饮暴食。不仅得不到充分休息,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 钟静玫说。
结束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回到家中的刘朗少俊看到身边的一些人会利用假期晚上去通宵唱歌,喝酒宿醉,把自己弄得很疲惫,也会让父母很担心。“父母心里大多数想的还是让孩子好好休息,但是这样的休息完全没有休息的效果。”
第三类则是利用假期外出旅游或者到处走亲访友。“表面上是利用假期进行了休息,但是实际上旅途中的舟车劳顿,饮食不规律,给身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钟静玫提醒。
解决办法:最后一天当做缓冲器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假期的最后一天当成是缓冲期,调整自己有些紊乱的生物钟或者是有些疲惫的身心。有意识地做一些与工作相关的事情,比如看看书,思考与工作有关的内容,罗列上班后头几天要做的事情,做好应对各种突发事情发生的准备。
如果你还是感到焦虑,那就干脆假设少放了一天假吧,把假期的最后一天当成工作日,多做做深呼吸,白天喝点茶、咖啡提神,或进行一些使自己心跳加快、出汗的运动,让自己的身心“动”起来,或者回想工作中令你愉快的事情,将心理提前调整到上班状态。
当然了,如果在放假前做出一个科学的活动安排方案或作息时间表,也能起到预防假日综合征的作用。如安排时间表时,要早睡早起,尽量和上班时的作息保持一致等。
济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