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代号816地下核工程

2016-08-18 16:36:28 来源:济宁新闻网

在重庆东南面的涪陵区白涛镇有座名为金子山的大山,这座山看似平淡无奇,里面却隐藏了一个绝密的山洞,代号816。这座被称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地下核工程经过了18年的秘密建设后,于1984年悄然停止,直到2002年才向外界解密。近日,华商报记者来到这里,通过对一些昔日建设者的探访,走近这座神秘的地下核工程。

原标题:触摸代号816地下核工程

——揭开世界最大人工洞尘封历史

在重庆东南面的涪陵区白涛镇有座名为金子山的大山,这座山看似平淡无奇,里面却隐藏了一个绝密的山洞,代号816。这座被称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地下核工程经过了18年的秘密建设后,于1984年悄然停止,直到2002年才向外界解密。近日,华商报记者来到这里,通过对一些昔日建设者的探访,走近这座神秘的地下核工程。

洞里像迷宫 三天走了还不到一半

7月11日、12日、13日连续三天,华商报记者跟随向导唐富,在816地下核工程里探寻。

816地下核工程洞体是名副其实的迷宫,洞内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长20余公里,里面有19个洞口,18个大型洞室,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其中主洞室高近80米。可谓“洞中有楼,楼中有洞”。

尽管有着19个洞口,目前进出816的只有一个出入口。进洞前,向导唐富反复叮嘱:“进洞必须穿雨鞋,要趟水,最好穿上外衣,不仅湿气大,还很冷。”今年40岁的唐富,是熟悉816洞体的三个向导之一,他仅凭一把手电,就能随便出入每一个角落。

走在漆黑的大大小小、上上下下的隧道、楼房、甚至狭窄的猫耳洞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洞子底部的“暗河”、一楼被浸泡过的发动机、每扇5吨重的铅门、8楼的核反应堆大厅、7楼的核反应堆计算机室、9楼的核反应堆主控室。唐富说:“三天来,你们才走了不到一半呢。”

选址白涛满足三个条件 定址后地名被抹去

816厂是一个以生产核裂变材料钚239(原子弹的核心材料)的核工程。整个工程从1966开建,到1984年停建,整整用了18年时间。其中,打洞体6万人干了8年。

“我是1965年选址时来这里的。”今年已83岁的原816厂副厂长张晓东介绍说。

张老是安徽安庆人,大学学的是土建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我国核工业重要生产基地404厂。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要求把一些重点军工企业迁到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地区去,于是就有了著名的“三线建设”,816地下核工程属绝密级工程,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批。

对于为什么这个核工程选址在白涛?张老说,选址小组最初选址在四川西南的洪雅县,可是那里石头不行,还有一个麻风病院,便改在了川东。白涛满足了选址的三个条件:一、山大,石头质地好,主厂房可以进洞,还能满足防护要求(当然也考虑了防辐射问题);二、乌江水能行船,一二百吨甚至上千吨的船能够安全出入,水质也能满足工艺需要;三、有两个大坝可以建辅助厂房。

因为工程极度机密,定址后,白涛就从地图上抹去了。

总投资7.4亿元 洞体可承受百万吨氢弹爆炸的冲击

今年81岁的潘开太是原816厂修建处处长,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专业,1962年参加工作,1969年从404厂调到816,从事设计工作。

“我从一来就知道这里要干什么,干多大规模,当时处于保密,没透露任何消息。”潘开太颇为自豪地说。据他回忆,816最核心的是洞里的18个子项,军事更新快,他们设计也在一边建一边更新,俗称“挖庙”,就是不断的增加小洞体。根据设计方案,核反应堆按功能分为生产堆和动力堆。生产堆分解元素铀棒,产生裂变,提取不同的同位素;动力堆是产生动力输电,当时按照设计,可以利用动力余热发电输出十万千瓦左右。

现在对外报道的数字为——洞体工程设计可预防100万吨氢弹空中爆炸的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还能抵抗8级地震破坏。据潘开太说,当时自己的推算非常准确,得到了认可。

1984年工程停建时,当时土建完成了85%,安装完成了60%,工程总投资7.4亿。然而,816的停建,并没有因此而解密,随后又成立了维护队。最终确定不再打仗,该工程才被彻底放弃。

坚守保密原则两兄弟通信两年不知同在白涛

对于816这样的绝密级核工程,在2002年解密之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知道与核有关。

7月13日上午,重庆建峰集团(816转制后的身份)原党委宣传部部长冯川勇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60年代816在建时,湖南有一对姓范的兄弟俩同在白涛参加816建设,一个在8342部队,一个在车间上班。他俩通信时,一个用的是部队番号,一个用的是通信代号(重庆4513信箱)。相互通信两年,都说参加三线建设,具体在什么地方都不说。直到有一天,兄弟俩在白涛街上相遇,才发现彼此都在这里。

保密,是所有参加816建设者的第一课。原公安816分局局长、今年64岁的韩明,是816厂的“核二代”。他说,自己从小受到父母的教育,“保密!保密!”,“那时发给大家的工作笔记本都有编号,用完之后必须交回,少一个角都要追究责任。以前在404厂就设有看守所,里边关的都是失密者。816也有涉密被判刑的。”

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核二代”“核三代”接力传扬英雄精神

这些天,重庆建峰集团健康产业项目部总经理郑志宏和综合部经理冯俊很忙,他们正着手打造“816地下核工程提档升级改造一期项目”。

郑志宏是816的“核二代”,生于816厂开建的那个年代。冯俊是816的“核三代”,生于80年代,上过大学当过兵。他们根据建峰集团的规划,要把这个被专家誉为“绝世的和氏璧”洞体,打造成为核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互动体验中心。

7月11日,冯俊开车送两位曾经参与816洞体建设的老兵到为纪念建设816牺牲者专门修建的“烈士陵园”,看望牺牲的战友。两位老兵分别是河南人李宗乾和山西人陈怀文,他们曾同属特种工程兵8342部队,当年这支部队有2万人参与816洞体建设。站在昔日战友的墓碑前,陈怀文忍不住落泪,他回忆说:“当时施工条件真差呀!平时除在营地休息外,连较近的涪陵城都没有去过。有个战士在临退伍前一天,被一块大石头掉下来砸死了。现在想起来是多么不幸!”

据不完全统计,816工程共牺牲官兵107人,有76人被评为烈士。

陈怀文现在是山西省晋中市人事局的一名退休干部,他正在写一本《难忘的8342特种兵岁月》,想把那些参与三线建设的光辉历史记录下来。“我们辛辛苦苦干的工程能够重见天日,是对死去战友的最好告慰。”“816”,这个神秘的代号,为了祖国的国防建设已沉默了太久太久。在这里,记者不禁对那段既往的岁月心生敬意,这样的历史,不该被遗忘。 华商报记者 李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