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8月2日电 (裴斐)2日,在青海西宁举行的2016城恰会生物医药绿色产业国际化发展论坛上,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学恭在为赴会嘉宾解读中国“十三五”生物医药产业规划时表示,“通过创新,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业态,是医药工业实现中高速发展的主要途径。”
医药工业走“新”开始于“十二五”期间,王学恭介绍,“在国家层面,‘十二五’通过了多个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专项,中央财政在新药创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安排资金超过200亿元。”
“此外,很多行业外资金将创新医药企业作为投资重点,有效支持了一些高风险、长周期的创新药研究。新药申请数量大幅增加,约3000个新药注册申请获批开展临床研究,涉及210个1类新药(按品种数)。”王学恭说,企业愈发成为研发主体,从事新药研发的企业增多,很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最多达到8亿多元(人民币,下同),涌现出一批研发型中小企业,它们成为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
而在青海,到“十二五”末,西宁市生物科技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7家,科技型企业34家,高科技企业引领创新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专利授权量达6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03件,万名从业人员拥有授权专利104件,园区企业建成各类研发中心及实验室23个,国家及地方联合实验室3个。2011年至2015年五年累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4项、开发新产品413个。安儿宁颗粒、百令片、复方单珍头疼胶囊等单品销售收入过亿元。
王学恭认为,受出口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2013年来中国医药工业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要恢复较快增长,必须找到新的增长动力,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医药消费成城乡差距大,因此医药工业要走“新”,以满足人民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需求,实现中高速发展。(完)
济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