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成都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张近宝为患儿诊疗。 陶社兰 摄
原成都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医务人员到藏区巡诊。 资料图片 摄
成都7月5日电 题:原成都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为西部民众救“心”扶贫
作者 陶社兰 李小平 李斌
6月的川北,烈日炎炎。原成都军区总医院政委杜宜凯率领该院心血管外科医务人员,从成都驱车400公里,来到贫困山区平昌县,为这里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回访和筛查。
“像这样的回访和筛查,7年来我参加了多少次?记不清了。”科室主任张近宝说。
从2009年1月,医院组建以张近宝为学术带头人的先心病治疗团队,将心血管外科的专业重点转向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救治至今,他们先后派出50多批次专家医疗队,行程20余万公里,为40个市(县)的藏、彝、羌等28个民族群众筛查先心病患儿1万多例,为1500名先心病儿童实施手术,成功率达99.5%,累计减免医疗费用5000多万元。
扶贫先扶人,救贫先救心
先心病在国内发病率高达8‰,已成为新生儿的“头号杀手”,特别是西部地区海拔每增加1000米发病率就增加1‰。先心病患儿若不经治疗,约一半会在3岁内死亡,即使生存下来也会给家庭带来拖累。
身处先心病高发地区的原成都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切身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2008年的一个夏日,12岁的藏族男孩根呷父母凑够医药费,带着身材瘦弱、面色青紫、呼吸急促的儿子,来到医院求救。医生经过详细检查告知:“孩子已错过先心病手术时机。”
一句话犹如宣判了孩子的“死刑”,母亲哭倒在医生面前。
严酷的现实,让科室医务人员深感担忧和震惊:“孩子是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如果他们身患先心病,不仅会让本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更会迟滞地区的经济发展。”
“物质的扶贫只能扶一时,扶起一代希望才能扶一世。”医院“一班人”经过深入讨论形成共识:“扶贫先扶人,救贫先救心。”
2009年1月,医院组建以张近宝为学术带头人的先心病治疗团队,将心血管外科的专业重点转向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救治。2月,医院抽调精兵强将充实到科室,购置先进专业医疗设备,并将ICU重症监护室划归科室统一管理,完成了学科力量、技术和设备的整合。
7年成功实施疑难重症手术600多例
新科室成立后,当月仅收治了3名先心病患儿。原因何在?从对口帮带医院返回的副主任欧阳辉找到了问题症结:先心病患儿大多出生在贫困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只有我们走出去,才能把先心病患儿找回来。
随后,他们联合超声科医生组成巡诊小分队,深入革命老区、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筛查。首次赴巴中就带回来21名患儿。
走进心血管外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中国地图,许多地名用小红旗标记着。“我们每去一个地方,就在上面画一面旗。”医护人员说。
2013年5月,医疗队在西藏芒康筛查时,劳累了一天的队员们正准备休息,一位阿妈告诉他们,邻县有一名疑似先心病患儿。大家二话不说,带上设备就走。
在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东达山时,不少队员出现严重高原反应,超声科医生赵恒口唇发绀、突然晕倒。有人不解:为一个疑似患儿这么拼,值得吗?
医疗队长喘着粗气说:“宁可搞错也不能错过,即使疑似也要排除。”他们继续在风雪中前行。
11月的拉萨,寒风肆虐。天刚蒙蒙亮,心血管外科ICU主任丁盛披上大衣,直奔某医院会议室。他和队友们将为阿里地区10名先心病患儿做术前检查。
造影、定位、穿刺……医护人员们穿着10多斤重的铅衣,在X射线下一站就是14个小时。就在手术进行到第7个时,丁盛的痛风突然发作,锥心的疼痛让他直不起身,护士不停地擦拭他额头上的汗珠,配合手术的医生劝他休息一会儿,再进行接下来的3台手术。
“不能停,我多坚持一分钟,患儿就少被痛苦折磨一分钟。”每踩一次放射踏板,丁盛都要咬紧牙关紧锁眉头。当最后一名患儿推出手术室时,筋疲力尽的丁盛再也坚持不住,瘫坐在地。
这样不要命的不愿停,这样不愿停地去拼命,在心血管外科医护人员中早已习以为常了。
2014年冬,欧阳辉赴凉山州进行先心病筛查,因水土不服腹泻不止,可他还是用腹部把听诊器捂热,再去贴孩子胸口。那一次,他筛查了280名患儿,累得虚脱到连抬一下手都很吃力。
在平昌县卫生局先心病筛查现场,记者注意到,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季,欧阳辉在为患者检查时,也总是把听诊器用手捂热后,再放到患者的胸口。看来,这一细小动作已成为他的习惯。
7年来,科室成功实施疑难重症手术621例,仅主任张近宝就独立完成400余例。
迎难而上当守护健康的使者
“患者来到医院时那期盼的眼神,手术成功后那感激的眼神,同事面对患者关爱的眼神,医院领导工作中坚毅的眼神,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27岁的何思毅医生对记者说,别看他年纪轻,却已经做了两年的手术。
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手术强度超高,最长的手术时间超过10个小时,最短的也需要2-3个小时,患儿从入院到出院,对医务人员犹如一场神经高度紧张的“马拉松赛跑”。张近宝说,医生唯一能做的就是迎难而上,当好守护健康的使者。
为磨练心脏缝合技术,核桃般大的兔子心脏成了他们的“训练场”,细若发丝的小鼠血管成了他们的“试验田”,嫩若豆腐的葡萄成了他们“磨刀”的“主阵地”。
在总医院,记者见到4岁的秀秀。从表面上,看不出这个活泼可爱的女孩曾经是一个先心病患者。2013年7月,刚刚9个月大的秀秀,因患重症法乐氏四联症病情严重,辗转多家医院被拒后,来到原成都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求助。
“来这之前,秀秀在其他医院已做过多次手术。我们也很担心总医院会拒收她。”志愿者欧阳雯葶告诉记者。
然而,面对外院做过一期手术,二期手术风险倍增的秀秀,总医院医务人员坚定地说:“别人不敢接,不等于我们也要袖手旁观,军医都退缩了,孩子连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都没了。”
整个手术过程在如核桃般大小的心脏上操作,医生的每一个精细动作都必须保证“万无一失”,任何一刀、一剪、一针出现问题,孩子就可能突然死亡。为了缝合那根截面仅芝麻大小的冠状动脉,医生在专门的放大系统下缝合了20多针……
护士长刘小燕在科室工作了近20年。科室的护士,基本上都是20岁左右的女孩子,在家都是受父母疼爱的“乖乖女”,但是对病儿,却精心呵护,全身心投入。这让她很受感动。
让人感动的事例岂止这些。记者了解到,科室处处为病人着想,拒收病人的红包,连锦旗也不让送,手术材料也节省着用。一根手术缝合线,医生会分成几段用。“线短一点,手术中医生操作起来会麻烦一点,但是对于病人来说,承担的费用就会少一点。”张近宝说。
“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多年来,科室一直把“做适度检查、开透明处方、动阳光手术”作为医生基本底线。医院院长杨永健说:“现在为一名先心病患儿手术,个人最多承担20%的费用。对于特别贫困的家庭,我们还联合多家基金会共同救助,基本实现了患儿家庭‘零支付’。”(完)
济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