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报告今年两例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
昨天下午,广州市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6月10日和12日,广州分别报告今年首例和第二例确诊的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发生时间较去年晚2个月。而近期监测显示,广州蚊媒密度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易发生蚊媒传播传染病。为此,广州市卫计委提醒广大市民:雨季来临,蚊子增多,请大家行动起来,清积水、灭蚊虫,预防登革热。
广州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部部长李铁钢透露,今年以来广州市已报告发现21例登革热输入病例(纳入广州统计的有13例),此次首两例本地病例的确诊,表明广州已出现本地登革热传播疫情。
据李铁钢介绍,经调查,6月10日和12日出现今年首两例广州本地登革热感染病例,均非重症病例。据悉,这两个本地病例感染的都属于1型登革热病毒。两位患者均因高热去看病,医生在常规排查时发现的。其中一名患者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隔离治疗,另一名在家隔离,接受随访跟踪治疗。这两例患者共同活动地方均在越秀区六榕街,出现的空间距离比较近,而且基本是同期发病,所以倾向于认为是同源暴露(感染)的可能性大一点。目前两个病例基本上都过了传染期。
李铁钢指出,六榕街处于广州市的老城区,人口比较密,楼宇分布也较复杂,前期监测发现该处蚊媒密度确实相对比较活跃。上周(6月6日到12日)监测结果显示,越秀六榕街未达到蚊媒防控要求水平,仍存在低度传播风险。
去年起加大蚊媒密度监测 施行每周通报一次
去年广州首个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在4月份就出现了,相比之下,今年全市的首个本地感染病例最近才出现,比去年晚了2个月,这是否意味着今年广州的登革热疫情趋缓?对此,李铁钢说,从目前的情况仍难判断广州今年的登革热疫情是否趋缓还是严峻,但从国际上来看,特别是东南亚等地,目前登革热的报告病例还是比较多。广州市疾控中心也一直对此进行持续关注和风险评估。
夏季是广州蚊媒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监测结果均显示,目前白纹伊蚊进入繁殖的高峰期,易发生蚊媒传播传染病。
为了遏制登革热、寨卡、黄热病等蚊媒传染病的流行,近年来广州市已经出台了详细的控制手段和措施。据介绍,依照2014年印发的《广州市蚊媒密度分级响应工作指引(试行)》,蚊媒密度分为四级,从低到高依次为0级(无风险)、一级(低度风险)、二级(中度风险)和三级(高度风险),由各区疾控中心汇总各街镇监测数据,经市疾控中心确认密度分级,每月5日前在市疾控中心网站发布;根据通报的蚊媒密度分级数据,市、区政府及街道办(镇政府)和有关单位采取相应的蚊媒控制行动,直至疾控中心评估降到无风险水平才能解除风险警戒。广州每年蚊媒监测一般在4月份开始启动,从去年起加大了监测和通报力度,施行了每周监测通报一次。
对于蚊媒传染病,只要将蚊媒密度降低到一定的安全水平,都可以把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除了政府部门在大环境中组织杀灭成蚊、清除不洁积水之外,预防蚊媒传染病更需要家庭和个人积极配合,搞好家中和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卫生。
广州市卫计委昨天通报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情况,介绍6月6日到12日全市共74个监测点开展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情况。
低度风险17个22.97%
低度传播风险蚊媒密度监测点
越秀区六榕街
越秀区越秀公园
海珠区江南中街
海珠区素社街
荔湾区冲口街
白云区陈田花园
白云区托斯卡纳小区
花都区新雅街
花都区狮岭镇
花都区炭步镇
番禺区大龙镇
番禺区钟村镇
番禺区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
南沙区榄核镇
南沙区天后宫
增城市石滩镇
增城市新塘镇
达到蚊媒防控要求水平32个43.24%
广州市卫计委提醒:
雨季来临,蚊子增多,请大家行动起来,清积水、灭蚊虫、预防登革热:
1.建议居家安装纱门、纱窗,睡觉使用蚊帐;
2.清除室内外各种积水容器,花盆托盘不积水,种养的水生植物至少每5天要换水冲洗一次;
3.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长裤;
4.适当使用驱蚊剂和杀虫剂灭蚊;
5.出现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以免传染。
中度及以上风险25个33.79%
高度传播风险蚊媒密度监测点
越秀区黄花岗街
越秀区中科院工地
荔湾区西村街
天河区冼村街
白云区黄石街
番禺区中心湖公园
番禺区小谷围街道办事处
中度传播风险蚊媒密度监测点
越秀区黄花岗公园
越秀区先烈中81号大院
越秀区市八医院东风院区
海珠区琶洲街
海珠区南华西街
荔湾区茶滘街
荔湾区增埗公园和增埗绿道
白云区景泰街
白云区永平街
白云区依云小镇(小区)
花都区新华街
番禺区小谷围街
南沙区南沙街
南沙区黄阁镇
从化区城郊街
增城市永宁街
增城市中新镇
增城市增江镇
文/广州日报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穗卫计宣
济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