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是什么?一般的观众并不了解,可对于涉足设计与建筑专业的人们来说,包豪斯是专业“ABC”。若论其影响,在我们今天的城市中举目可见。“包豪斯”其实是一个德文词,“bau”就是“建造”,“haus”就是“房子”。在德国,若问“Bauhaus”,人们会把你带到隔街的建筑商店或建造大卖场;你必须问“Bauhaus School”,德国人才知道你是在问历史上的包豪斯学校,并在脸上浮出半是诧异半是满足的微笑。
“包豪斯”确指20世纪初建造在德国魏玛的包豪斯学院。它只存在了14个年头,却声名远播。它的众多学术主张及其背后的人物故事,在设计与建造的教科书上赫然在案,几成传奇。仅在德国,它就拥有三座专门的博物馆和众多的研究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包豪斯英才们参与芝加哥现代城市建设,形成历史上的“新包豪斯”。2011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为了推动“设计之都”建设,为了从根本上推进“中国制造”的质量提升,斥巨资支持中国美术学院收藏了包括数百件包豪斯艺术家设计原件在内的7000余件国际设计艺术藏品。这次推出的“中国设计与世界设计研究大系”丛书,正是对包豪斯这个设计思想与艺术的富矿进行系统梳理和介绍的学术工程。面对如此巨大的财力和物力投入,有人不禁要问:包豪斯究竟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
首先,包豪斯将为我们带来某种根源性的变革思想。包豪斯不大,却是思想的熔炉。在中国美院包豪斯临时展馆的入口,立着一幅放大的木刻,刻画着一个典型的德国梭形拼切的殿堂。这幅包豪斯教师费宁格的力作,是包豪斯宣言的写照。1919年3月20日,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宣言》中起誓:“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师组织,在这个组织里绝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师与艺术家之间产生壁垒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我们要创造一栋建筑、雕刻、绘画3位一体相结合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之矗立在云霄高处。”宣言揭示了包豪斯学院极具前瞻性的纲领:艺术与技术结合,手工与艺术并重,创造与制造同盟。这种未来殿堂的呼唤使得包豪斯学院本身成为一种理念,一个新思想的源头,一场撬动历史的艺术运动。今天,包豪斯的宣言似乎尽人皆知,但其精神的传播与建构乃至实现,却依然有长路要走。
包豪斯也将为我们带来基础性的美学思考。包豪斯学院正是以富于挑战和开拓的变革精神创造了20世纪最早的趋向大众的设计文化。重视材料的变革,重视结构的素美,进而塑造出简约的倾向。“少即多”的构成思想,推进了机械美学的标准样式;倡导工业设计的大众灵魂,标示着美学变革的乌托邦理想。有人说,今天我们需要乔布斯,不需要包豪斯。殊不知苹果手机薄壳导线触手怡心的美感,其根源正源自“少即多”的思想及其近一个世纪以来给予世人的身体感性。
包豪斯还将为我们带来变革性的教育思考。包豪斯学院一方面重视思想的开放与碰撞,另一方面重视手工的训练与磨砺。学院建造众多的车间,学生在这里进行实材的劳作,培养心手合一的上手思想,从而理解建造的美感内涵,促进大胆的变革创新。30年前,中国设计艺术教育流行巴塞尔设计学校的素描教学,而那个教学系统的源头,正是当年包豪斯学院伊顿教授的教学方案。这个悠长的基础教学变革之链一再让我们溯流而上,感受当年包豪斯基础教学的广阔视野和灵修内涵,并为今天的职业分科教学的切割与浅见而倍感忧心。
包豪斯是一个神秘的包裹,一个普世的思想的工具箱。1945年,格罗皮乌斯在美国芝加哥发表“重建社区”的演讲,他强调建筑与社会、政治、教育无分割,社区的规划务在培育“社会土壤”,城市的改良应首先从邻里社区中心开始。格罗皮乌斯宣誓的那个“未来殿堂”经历着历史的深刻变化,也改变着我们周遭的世界。
2014年8月21日
济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