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的“炸裂图”之后三问微信小程序

2016-11-29 03:52:23 来源:济宁新闻网

微信小程序自 11 月初开放公测,参与内测和公测的小程序团队已经完成产品开发的消息陆续传来,张小龙微信朋友圈 18 日夜间晒出一张炸裂的安卓机照片,上面已经布满了小程序。

在微信小程序公开课后,二爷第一时间联系到作为小程序标杆的自选股小程序开发者,他们是腾讯内部最早进入微信小程序内测的 5 个团队的其中之一。

一、在用户体验上,小程序真的可以媲美原生 App 吗?

当我们在讨论小程序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一个终极问题:小程序能否达到与原生应用一样的用户体验?

的确,要让大家去相信 300KB 的小程序能够在体验上与 300MB 的原生 App 一样,就如同你买了一部 300 块的手机,而你到处跟人说它用起来跟 iphone7 的体验是一样的,确实很难让人相信你并非罹患妄想症。

这种比喻的问题在于,小程序和 Native App 虽然都能够称之为移动应用,但从开发框架、开发语言等技术层面上来看,二者应当是两种不同范畴内的产品,如同烟台苹果和乔布斯的苹果。

其实,在微信官方最初宣称小程序能够做到 Native 一样的体验时,我是提出过质疑的,毕竟早几年 H5摔死在体验上的教训还历历在目。直到我确确实实看到自选股小程序时,之前的疑问瞬间烟消云散。从上手操作的体验上来看,自选股小程序很让人惊艳,几乎分辨不出哪个是 510KB 的小程序,哪个是 67.4MB 迭代到 5.2 版本的原生 App。(自选股小程序 1 分钟演示视频)

自选股小程序视频_clip1.gif

尽管自选股小程序团队一直在强调他们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将 App 的产品搬到小程序上,而是基于微信体系的一款小程序,一个小而美的产品,所以像研报、投资评级、机构评级以及公司财报等功能并没有大而全的做进去,只关注股民用户最核心的需求。比如看盘、盯盘的需求,如果用户对某只股票设置了股价提醒,那么他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这只股票的股价异动情况。同时,再去结合微信的社交属性,在用户与微信好友在聊天时,就能够通过自选股小程序了解当前的股市行情,这种做法是更轻、更便捷的。

同样,股票业务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在开盘的时候,股票在每一秒都可能发生异动,这就需要对股票有动态的显示。在演示自选股小程序时,它已经具备动画的能力(微信小程序已经支持整个 CSS3 的动画),能够支持股票移动的动态显示,让股民能够更直观的看到股票的变化,而这在 Native 的股票 App 中,也不是所有的都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当张小龙看到自选股小程序这个有动画能力的 demo 时,他也是比较满意的,可以拿给爷爷了(微信内部管用户叫爷爷,管 App Store 叫爸爸)。

33.jpg

据腾讯参与小程序测试的技术说,在 9 月 22 日小程序正式公布之前,这件事情在腾讯内部被统一称为 web+,而外界更多是叫应用号(当然,不能叫应用号主要是苹果方面的阻力)。Web+ 是什么?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混搭的开发方式或是具备 Native 能力的 web 应用框架。它既不是纯粹的 web 开发,也不是 ios 或是 Android 开发,它是 MIX 的,虽然像 web 一样更轻,但也像 Native 应用开发一样更加重视用户体验本身。

大家都知道,过份的轻度化是 H5 技术始终没有成长起来的阿喀琉斯之踵。Web 开发几年以来的血泪史教育我们,轻度的 web 应用是没有未来的。所以,从在微信内全面封杀 H5 小游戏,到将微信浏览器全面升级至 X5 Blink 内核,再到主推 web+ 的小程序,微信的每一步都在逐渐完善其在 web 领域的布局,而即将登场的微信小程序在用户体验上能够达到的水平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高。

二、一次又一次的刷屏之后,小程序的商业化机会究竟在哪里?

在思考微信小程序究竟会给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化生态带来什么改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是对创业者来说,一是对从业者来说。

对创业者来说,小程序极有可能从移动互联网创业的效率和体验上带来颠覆,让低成本试错成为可能,同时改变移动产品的应用场景和推广方式。

从效率上来说,小程序产品在微信 web+ 框架下的开发速度是远比原生应用更快(甚至比单纯的 H5 也要更快),跨平台的适配性更高,开发成本更低。以腾讯自选股小程序为例,今年 7 月 29 日,腾讯决定从全国各大事业部抽调 5 个团队到微信进行小程序内测,自选股代表腾讯 OMG 事业部从北京飞到广州集结。8 月 1 日自选股小程序正式进入开发阶段,8 月 5 日,第一个 demo 完成。这个版本的自选股小程序 demo 是由 3 个人的团队(产品经理 poppy 许翩翩+前端开发工程师 xiaok 张坤+后台工程师宋景凯)在 5 天之内开发完成的,要知道类似自选股的这类股票应用相对其他产品来说是很非常重度和复杂的。

亲身参与其中的前端工程师 xiaok 表示,在小程序的框架下,产品的开发速度是远比原生应用和纯 web 开发要快的,自选股第一个 demo 实际的开发时间只有 2 天半左右的时间,因为之前的 2 天多时间都用来适应和学习微信 web+(即小程序)的框架了,走了点弯路。

开发速度加快,必然的带来了开发成本的降低,效率因此获得提高。所以,对创业者来说,小程序或许会是投身于移动互联网创业的最好选择,当对市场情况和用户需求并不十分确定的情况下,它让快速、低成本的试错成为可能。

关于体验,文章第一部分已有了很多阐述,此处再补充两点,小程序将会对现有的移动产品的应用场景和推广方式带来巨大改变。

最新数据显示,微信目前拥有 8.46 亿的月活,且用户范围极广泛,用户黏性极高。对于三四线市场,或者中老年的用户群体来说,手机的内存空间仍然是一个痛点。对存储空间要求足够小的小程序必然会让移动产品的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很多应用将因此更加顺畅的打入上述群体。

说到应用场景,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逻辑:微信思维。首先订阅号和服务号的经验告诉我们,微信是一个非常 open 的平台,它是很愿意作为一个入口,让开发者和创业者进入他的生态里一起玩的。而且微信整个团队的迭代速度非常快,web+ 包括小程序的框架会越来越完善,只要把 SDK 做得足够好,那么小程序能够支持的工作便会越来越多,能够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

此外,小程序会让公众号 +App的移动产品推广方式发生改变。最典型的场景比如在 O2O 产品的线下推广中,之前提供免费 WIFI 热点,以优惠刺激扫码下载 App 的形式一定会被既能做到用户留存,又能保证用户体验的扫码添加小程序所替代,这对低频次的 O2O 产品来说,绝对是一个福音。

对从业者来说,小程序确确实实的拓展了 web 技术的商业化边界,让 web 不再只局限于营销页面和小游戏。

可能并没有太多人知道,滴滴打车、今日头条这样很炫酷的移动产品其实是用 H5 做的。既然相对复杂的产品都能够通过 web 技术来实现,那么更简单产品又有何不可?对简单的移动产品来说,还有一种可能性,直接在小程序生成平台去做。在生平台的模板体系下,通过简单的拖拽,用户就做出一个小程序应用。我看到过一些这类平台生成的应用,像商城类,资讯类的产品,使用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

其实完全可以参考服务号、订阅号的经验,像一些为服务号做模板的团队,提供一键生成服务号应用的能力,他们就活的很好,小程序的速生平台很可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另一点,在小程序出来之后,前端不仅能够使用 web 端的这种能力,而且能够拿到更多 Native 的能力。那么,在微信能够提供优秀的底层框架的基础之上,只要是在微信小程序的框架体系内,我们完全可以尽情去畅想,把一个 web 产品他就当成是一个原生应用你去开发,这时前端开发人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 web 的小程序给前端开发从配角成为主角提供了可能性,市场上已经有公司在重金招聘小程序开发人员。未来,会不会有一些公司出现小程序开发这样一个专门的岗位?真的很有可能。

三、对抗 or 共赢,苹果究竟会不会成为小程序未来的阻力?

换句话说,苹果官方会不会让小程序版本的微信上架?其实,微信在搭建好 web+ 框架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并不确定这个东西到底能不能在 App Store 上架,当时存在很大的风险:苹果可能不会通过这个小程序版本的微信。

所以腾讯派出一组人拿着开发好的小程序去跟苹果爸爸谈判,如果他们不能取得苹果官方的认可,小程序的未来便蒙上一层阴影,这个情况跟像几年之前微信和电信运营商的关系非常相似。当时,关于中国移动要封杀微信之类的传言甚嚣尘上,但到后来微信和中国移动在流量上找到了合作点,即运营商在短信上的业务量下去了,但流量收入猛增。

在与苹果官方的谈判过程中,微信团队拿给对方演示的小程序实例就是前文提到的自选股。微信方面的态度其实非常明确:我们现在小程序能做成什么样子,我们能提供什么样的能力,就算我们再提供任何的一个能力,我们其实也不会脱离苹果的体系,我们应该怎样合作。

最后我们能够看到的结论是:应用号的名称被苹果卡住,改名小程序。关于微信和苹果之间具体是怎么谈的,微信向苹果许诺了什么,达成了什么具体协议,这个谁也不知道,大家都还在猜测,即便是腾讯自选股小程序的开发团队也没有参与其中,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微信和苹果已经达成了初步的一致,小程序安全上垒。

济宁IT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