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究竟什么意思

2016-11-08 17:06:55 来源:济宁新闻网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查阅了手头5本有白话注释的《论语》,其中2006年1月哈尔滨出版社发行的彩图版《论语》中对这句话的注释是“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其他版本的《论语》对这句话的注释也基本如此。我感到,这样注释孔老夫子的千古名言,至少是过于简易化了。

首先,必须弄清楚孔夫子要人们学些什么?细细思之,那个时代的人进行“学”与“习”是困难重重的,与现代社会的学习大大不同。

头一条,那时可读的书很少。第二,孔子所处的时代私人讲学是有的。那时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那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大概只有少数贵族才能做到。第三,那时没有现代汉字中的楷体、行书,连隶书也还没有诞生,而是使用弯弯曲曲的篆字。这种字难写、难认、难记。 第四,孔子时代还没有发明造纸,这是个大难题。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可以断定孔子所说的“学”,不是指单纯地读书以增长知识,他所说的“学”,主要是教育弟子们学会怎样做人,其中包括人们内心世界的种种修养,以及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做人?他的理想、信念、追求,集中地体现在《论语》中。学什么和做什么,在《论语》中有许多答案,集中到一点,就是理解和践行“仁”的观念。

“仁”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克己复礼为仁”。从这些极简略的话语中,可以隐约地看到以人为本、崇尚道德的含义。但是,我们对“仁”的理解如果止于此,就有不求甚解之嫌。

“仁”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梁启超一语胜千言:“仁从二人,两个人才表示出仁的意思。”梁启超说到点上了这个仁字是由“二人”组成的。所谓二人自然也包括两个以上的人,家庭、集体、社会等观念从“仁”字中呼之欲出了。一旦有了两个以上的人,就有了社会关系。为了处理好社会关系,就必须讲道德伦理,就必须依靠法律法治。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笔者认为,“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不是专指读书长知识,而首先是学会怎样做高尚的人向内,是不断增进修养;向外,是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不亦悦乎!至于“时习之”中的“习”,并不是读书后经常“温习”的意思,而是学会怎样做人后要不断地付诸实习、实践,要避免光说不练的空谈。

(贺学敏摘自2012年8月6日《学习时报》,邵纯 文)

( 济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