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门徒:大学教授李泽湘如何孵化出了大疆等明星科技公司?

2016-09-06 16:22:19 来源:济宁新闻网

创业门徒:大学教授李泽湘如何孵化出了大疆等明星科技公司?

居中者为李泽湘

编者按:

作为香港科技大学的一名教授,李泽湘因为成功地投资、孵化出大疆创新而为世人所知。之后,他不断投资自己学生创办的高科技公司,也设立清水湾基金和机器人产业基地,为未来投资。在一切背后是他通过科技和教育改变世界的初心。

文/《深网》报道组卜祥

李泽湘是谁?

这个 1961 年出生的湖南人,最为人所知的是孵化出价值 100 亿美元的大疆创新无人机公司,而他的角色除了早期投资者和董事长之外,还是大疆创始人、CEO 汪滔的老师。作为香港科技大学的一名教授,李泽湘正在实践一条独特的创业孵化道路。

除了大疆,由他的学生石金博、俞春华创办机器人公司李群自动化,4 月 28 日宣布完成B轮数千万美元投资,今年销售额稳过 2000 万元;另一个专做水上特斯拉电动机的公司逸动科技,同样由李泽湘学生创办,今年获得清水湾基金、红杉资本参与投资的千万级别A轮融资。

与大疆同期孵化的,一个半导体封装设备公司比锐科技,做了五六年,失败了。7 月 26 日,在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四层会议室,李泽湘主动向《深网》说出一段失败经历。经过严格学术训练、动手创新能力培养,还有面向需求的创业磨炼,那一批创业的人,有的重新创业有了自己公司,或者在一些公司做高管,做得都不错。

在离他不远的机器人教育学院里,正在举办一门机器人专业必修课微分几何的暑假教训。类似的 45 天短期培训(Summer School)去年来了 80 名学生,今年来了 211 名。这门课由李泽湘和两名外教老师亲自讲。

这些年,经过固高、大疆和李群自动化,李泽湘想把各个公司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学到的东西,走过的路,系统地总结,希望提供一个平台供更多年轻人创业时少走弯路,少交学费。最近几年,李泽湘与高秉强、吴虹共同发起清水湾基金,给早期创业项目创造安心经济环境,以免过多受社会上资金附属苛刻条件制约。同时配合创业咨询公司,围绕着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机器人学院,一个创业孵化系统初步成形。

1、孵化大疆不是偶然

2006 年大疆创新创立,2009 年左右有了收入。经常考察大疆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回忆其崛起过程,一开始是百万级,后来过千万,8000 万,后来破了 3 亿,12 亿,30 亿,最后去年接近 60 亿。这种爆发,抓住了一个航模升级、互联化和影像系统需求爆发机遇,还有国外电商销售平台流行。

创业之初,李泽湘考虑过很多地方,发现珠三角有给西方代工之后留下来的全世界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现在成为优势。买零部件,做模具、开模等,比美国、欧洲快三到十倍,晚上和师傅说一下,明天就能取到。

快速迭代过程中,大疆无人机击败所有国外对手,销售不断增长。李泽湘声誉日隆,后来受广东东莞市邀请,落地松山湖,开办机器人基地,也是看中了东莞制造业相对集中的制造业资源。

松山湖离深圳宝安机场四十分钟车程,与深圳相比相对清静,但是主动找上门来的人很多。《深网》采访的那天下午,李泽湘见了四拨人。

身为大疆董事长,李泽湘只在大疆占据少量股份,现在更多精力不在大疆身上。最主要是帮助他们培养人、找人。公司具体运作,一直是他们自己来管,有问题找我,我会给建议。李泽湘说。

2015 年,李泽湘参与了大疆两个重大决策过程,并给出自己建议。一是在拿下国外市场后转向国内开拓,二是在消费级市场之外,进一步开拓国内农业植保领域。

我在农村待过,洒农药辛苦,很有可能中毒。农民喷洒,一天只能洒七八亩,现在大疆无人机喷洒,一个人一天可以作业 1000 亩,农药利用率大大提升。科技改变传统产业,精准农业有了无人机和机器人,完全有了可能。李泽湘说。

在大疆发展太快,管理上跟不上的时候,李泽湘带着大疆高管,通过自己人脉去美国,与苹果高管交流。李泽湘非常喜欢将团队拉出去开眼界。这种做法另有一个好处就是激发出团队的好胜心。

今年上半年,李泽湘原本打算来北京亦庄参观一家载重能力比较大的固定翼无人机公司,就无人机多项应用做些交流。参观对象最后以商业上不便为由婉拒。大疆进入农业植保领域也引起国内另一家叫极飞无人机的紧张,双方目前在争夺那些有着大面积农场的用户。

汪滔最早钻研、启动无人机项目,和李泽湘在香港科技大学开设的一门课程有关,产品最早雏形来自于科大的实验室里。同是李泽湘的学生、逸动科技创始人之一潘宗良 2008 年进入香港科技大学时,汪滔已经在读研究生,热心于参加机器人大赛。

李泽湘坚持着一种现在少有的启发式教育。他于 1999 年成立固高科技公司,专门研究工业机器人中的运动控制,他并没有将工业机器人的任务强加给汪滔。做消费级无人机,是汪滔个人兴趣,作为老师,首先是看到学生兴趣,支持他,给建议,帮助他完成兴趣。李泽湘说。尊重学生创造力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现在,以机器人产业基地为中心,李泽湘兴趣搜索的眼光集中于三个圈层人身上。第一圈,是自己在香港科技大学带过的学生创业公司。第二圈,是李泽湘通过高校、论坛演讲吸引的学生,还有一些是参加机器人大赛、夏季培训的学生身上。第三圈,是从全球寻找,以千里挑一的标准搜寻来适合创业、有技术潜力人才和团队。

张延亮就是他所找到的第三圈层的人,现在也正在为机器人产业找人。

2、为机器人找人

2015 年 5 月,在美国西雅图一个机器人大会上,李泽湘碰到张延亮,问他将来做什么?张延亮说,等到退休有了足够的钱,要去中国办一所机器人培训学院,建立几个机器人测试场地,帮助中国完善机器人产业。

这是他们俩第一次见面。张延亮 1982 年出生,21 岁时完成硕士学业,去美国留学,当时已经是机器人专业方面的博士后。他创办过一个机器人方面软件的网站,累积了 120 万用户,卖掉后赚了一笔钱。

第二天,李泽湘找到张延亮说,你别等退休了,明天回国我们就开始干吧。

就这样,几个月后张延亮从美国回到中国东莞,加入了李泽湘主导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担任松山湖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职责是在全球搜罗机器人技术人才,并将他们带到中国东莞创业。

当时,全球范围机器人产业都很火。

资本市场反应最为直接。2014 年之前,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一个巴掌能数得过来,到今年,至少 100 家上市公司有机器人概念。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 8 月份告诉《深网》。2015 年,一批机器人概念项目被打包装入上市公司和准备上市的公司。

一拥而上的机器人公司数量达到 2000 多家,90% 只能集成。从国外进口核心零部件,成本根本无法控制。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高级顾问邓国军对此很感慨。

从 2009 年算起,过去 6 年中国机器人数量平均增长超过 45%。2009 年是 5500 台,2015 年超过 5.7 万台。 有实力的公司已经开始动手。富士康提出百万机器人计划,每年新进三四万台机器人。美的与日本安川机器人公司分别成立了美的安川和安川美的两家公司,相互持股,后控股了四大机器人家族之一的德国库卡公司。

中国机器人产业落后于德国,更加落后于日本。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高级顾问邓国军引用李泽湘说法,中国机器人行业要赶上日本,至少需要 4000 个汪滔。

邓国军博士毕业,之前在松山湖产业园主持招商工作。干到处长位置之后,这位壮实的湖南人选择加盟李泽湘领衔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成为李泽湘的追随者。他也认为国内机器人产业落后,原因是很多人不了解机器人行业发展需要人才,从核心零部件设计,到研发、生产和调试,都需要人才。没有把体系建立起来的时候,做起来会捉襟见肘。

松山湖所在的东莞市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将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为整个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要用机器换人。东莞市适时请来李泽湘,提供场地、部分启动资金,帮助李泽湘和学生创业团队在当地立足。

3、被李泽湘改变的人生

现在感觉创业变成一个贬义词了,潘宗良颇为感慨人人谈创业,泥沙俱下。 受老师李泽湘影响,潘宗良学业完成后,2012 年与另外三名同学一起走上创业之路,成立逸动科技,主要做水上电动推进器设备。项目有时被称为水上特斯拉发动机。大疆是榜样,逸动也首选做海外市场。

最初创立逸动特别简单,四个小伙伴,分别是硬件、机械和软件背景,参加机器人比赛时的队长陶师正成为负责人,请李泽湘作董事长,有5% 左右的股份。经过一些项目考察,选择了水上发动机项目。

潘宗良是东北人,2008 年北京奥运会刚结束,他进入香港科技大学读书。李泽湘给校方发了一个邮件,说明要开一门机器人导论选修课,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加。最初只有二三名学生报名。学校有规定,人数达到最底要求七名,否则无法开课。李泽湘写了一封邮件给在校学生,并邀请包括潘宗良在内的若干名大一新生去办公室一起聊。那是潘宗第一次见李老师。

李泽湘带着他们一起做实验,写教程。从美国以 400 美金一套价格购进教学组装件,这在当时也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李泽湘教学中并不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门课结业的时候,七个人把组装件分别组装成一个四轮小车,拼出来的机器人都不一样。潘宗良说。

潘宗良学习中在电脑上输入一些程序,安装螺丝,然后使一堆机器照着人的指令去完成一些简单任务。大一的时候,学了这门课,已经忘了学到什么。但是知道了一件事情,原来我可以控制一些东西。机器人课越来越受欢迎,现在已经变成科大工程本科生必修课,每一届大概四五百报名上课。

对于优超科技 CEO 张增英,李泽湘身兼多种角色。是创业导师、优超公司董事、也是最大的业务员。另外,优超科技发展遇上战略上摇摆时,张增英会去找李泽湘问计,缺钱的时候则去找李老师借。

李泽湘从 2010 年开始鼓励张增英老公从长沙搬到沿海。张增英老公热衷于超声波相关技术研究。本来我们在长沙都很安逸了,买了房和车,在学校职称也评上去了,再养个孩子,这一辈子就这么回事了。张增英说。按照既定轨迹,张增英应该在长沙中南大学里度完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一生。

但是,张增英老公最终选择跟着李泽湘辗转来到松山湖。2010 年至 2014 年,公司以项目组形式存在。张增英成了团队精神支柱,与老公吵架吵得最凶的一次是,老公热衷于各种超声与压电技术开发,做了十多款产品,公司不能聚焦。

张增英最终把业务集中到两个项目上。一个是生产传感器,根据性能、成本和优超的研发优势,给客户三五天快速提供解决方案。另一个智能制造业,主攻特殊材料蓝宝石、陶瓷超声加工的重要零部件。华为、小米手机此方面的供应商,是优超客户。前面产品保证现金流活命,后面保证未来几年发展空间。

李老师把我们从象牙塔里拉出来。张增英说,从老师转变为公司管理者,很多人放不下脸面和架子。她发现李泽湘不同,达官显贵、普通百姓都能相处,既认识很多大公司大老总,也认识很多小作坊里小老板。这才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张增英说。她负责起团队三四十人的管理,优超今年大概会有五六百万元收入。

与潘宗良一样,张增英也很少见李泽湘发火。两位对象形容李泽湘的词都一样,大度,包容。早期潘宗良因为年轻气盛,在一次机器人大赛有关的会议上摔门而出。事后,李泽湘就像事情没发生过一样。

4、被创业改变的李泽湘

李泽湘生于 1961 年的湖南,1979 年由美国铝业公司资助,作为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本科一年级的新生,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留学。大学毕业后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攻读。

1992 年,李泽湘南下选择香港,加入刚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后来,李泽湘仍然没有放弃教育改革的想法,立足香港科技大学,帮且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做过一些教育改革。再后来,朱清时主事南方科技大学,再推教育改革。李泽湘加入之后一段时间发现,和朱清时理念不一样。李泽湘认为像办公司一样,办大学有一套自然规律,认识理解自然规律并接合本地实际,认清楚约束条件,一步一步地去做方有可能成功。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自主招生,自授文凭、高喊去行政化而没有制度上保证等表面工作上。2011 年,李泽湘与另外两名同事在《南方周末》上刊登文章,宣布退出南方科技大学教育改革实验。成为一时热点新闻。

教育改革之路渐渐关闭,孵化创业之路却柳暗花明。2012 年底,红杉资本以几千万美元投资大疆创新A轮融资。这是李泽湘孵化的公司首次获得知名投资公司投资。大疆的成功带来了明星效应。

实际上,在创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大疆钱并不太多。汪滔在钱不措手的时候,李泽湘会资助。早期为了活下来。李泽湘和学生们把产品提供给学校作教学设备,换回一些经费。早期找的一些投资者,有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都是我们很好的朋友。李泽湘说。

以前钱不是很多的时候,李老师每次发完工资,钱都会丢到公司里面去。李群自动化联合创始人俞春华告诉《深网》。

李泽湘团队搬到松山湖后,东莞市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场地。解决了创业者一些非常现实的困难。潘宗良觉得创业生活顺畅了很多。逸动科技早期在深圳待过半年,租房、买家俱都得要自己做,结果消防局还来找麻烦。搬到松山湖这边来,主要认真做好手头上主要事情就可以了。

聚集在一起另有一个好处,有问题随时请教周边过来人。我之前也常去找汪滔去问,团队六七个人团队时候,不需要管理,人数增长到三四十人的时候,问题一下子就变大,我们经历过不知道如何管理阶段。潘宗良说。

2012 年,在芜湖,奇瑞汽车公司召开的一个会议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机器人专家王田苗与李泽湘有过一次深度交流,两人聊了蛮长时间,后来成为好朋友。在王田苗看来,李泽湘很多事情做得很超前,给他很多启发。

王田苗以前也利用北航的校友资源,做过一些孵化学生创业的事,但是有很多地方并不明朗。与李泽湘聊完后,王田苗回京后成立了与清水湾投资基金一样性质的创业基金。在王田苗看来,拿出钱来让一些年轻人发挥潜力和创造力,而不占太多股份,是一种不同于以往华尔街投资的新模式。这个模式是天使风险投资,塑造了新型生产关系,释放了创造力和先进生产力。

创业导师成立基金或许会形成一股风潮。张延亮向《深网》透露,清水湾基金募集了 3000 万美元,Lp 中有红杉。李泽湘、张延亮等人组成的投委会决定基金去向。

5、拷贝硅谷

现在被机器人产业基地相中是一种幸运。1000 个人只能找到一个人。张延亮说。

张延亮加入之后,有意识地在全球寻找合适的机器人技术相关人才引驻松山湖。从昆明找到一个做工业照相机的团队;从河南洛阳找到一个做减速机的两人团队;香港科技大学找到一个做无人机编队;另外,还从香港找到一个水下机器人小团队。

在投资、引进团队的时候,机器人基地有一个 10 多人的委员会做评估。请过来后,提供产业链资源,必要的供应商,场地,帮助招人,物色核心创始人等等。一般机器人产业基地也会占小比例公司股份,永远希望技术团队领导是控股者,0 的 100% 还是0,没有任何意义。张延亮说,创业公司做大才是成功。

李泽湘向《深网》提到《乔布斯传》作者艾萨克森所写另一本书《创新者》(The Innovators》,主要讲述了信息产业奠基者和先驱的故事,包括谷歌创办者拉里佩吉、苹果缔造者斯蒂夫乔伯斯等等人早期传奇,认为他们能创新,有一些共同特点,从小对科技好奇,喜欢玩,喜欢动手,知道如何与人共事合作,能与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碰撞创新。最重要的,创造力是一个接力的合作过程。李泽湘说。

至今仍然在大学里教课的李泽湘办教育的热情再次迸发。他注册了教育发展集团,打算从幼儿园开始培养,直到研究生,毕业后的创业。国内教育把人才培养体系给打乱了。现在是隔裂。人才培养应该从小培养,到创业方向,一条线下来。这个东西在美国,已经有很久了。李泽湘说到这些时语气亢奋,并用左手指敲打桌沿,发出笃笃笃的节奏。

在他看来,美国顶级高校,伯克利分校、斯坦福,MIT 等成就了硅谷,实现了高科技企业创新发展与高校教育之间良性互动。但是,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包括高校下面一些中学,其实是一个体系。

美国有一个发明家,迪恩凯温,组织了一个美国中学生的机器人的比赛 FIRST(For Inspiration recogni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 STEM 教育的一个核心东西,每年参加比赛的学生有 36 万。这还不包括英特尔等大公司组织的各种创新比赛。在美国孩子成群地开动脑筋、动双手的时候,中国学生更多地在捧着书本。与美国创新的差距是这么来的。

(STEM 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简称)

说到这些事情时,李泽湘都热情上涌。学生们将他归结为一句话体制外最积极的爱国者。湖南老乡邓国军观察李泽湘之后,认为李泽湘或多或少受到湖湘文化影响,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开始做事的时候不是主流,做着做着就凝聚了很多人,成为主流。

现在香港科技大学与深圳、东莞之间互动,远远不及美国斯坦福与硅谷之间互动,作为一种弥补,李泽湘联络哈尔滨工业大学深研究、广东理工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高校,先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7 月 19 日,李泽湘拉来红杉资本沈南鹏、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等商界名人,在香港举办论坛,宣布搭建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李泽湘打算将已经在智能硬件和机器人领域积累的创业孵化往上再推高一层,打通香港、深圳和东莞之间产业、创新联系。

你可以看到,南方的经济,比北方好很多。整个东北,有石油、土地肥沃,如今经济不景气。世界范围来看,自然资源最好的地方,经济发展最差。而以色列,自然条件很差,地处沙漠,没有石油,缺水,周围全是敌人,以色列的邻居,地下有石油,地大物博,最终如何?李泽湘问。

顿了顿说,他说,一个国家最大的资源是人脑。

济宁IT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