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 社交是一个让人遐想的领域。主要是因为科幻电影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暗示:我们稍微一动念,一个虚拟的人就被投射到我们身边,栩栩如生,他的一颦一笑,都可以原样被复制到我们身边来。这样,就真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科幻电影里的 AR 场景)
但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现实中的 AR/VR 技术并不能够原样复制出你朋友的所有身体,甚至连复制一个人脸也做不到。目前大概只能做到的是侦测人的大概轮廓,以及人的表情及头和手动作(差不多也就是你能够给到你的设备的所有信息)。
(Facebook CTO 麦克夏洛菲尔和 Oculus 的成员米克尔布斯在 VR 环境中自拍的场景,基本上已经到达了现有技术的极限)
不过,虽然虚拟社交还是处于萌芽阶段,国内的 VR/AR 公司却已经开始抢先布局。昨天,我参加了国内互联网通讯应用开发商有信网络的发布会,在发布会上,有信对外公布了他们在 VR 上的 3D 通讯解决方案,以及针对 VR 领域做新通讯场景尝试的新产品(代号H),并且演示了在微软 Hololens 平台上拥有 3D 标注功能,配合手势、Gaze、语音进行多维度实时互动的全新通讯应用。
显得雄心勃勃的有信,提出了他们认为的 增强通讯 的概念, 这其中包含三点:
基于 3D 通讯解决方案的感官增强(尤其是对于声音立体感的增强)
基于 VR 领域的场景增强(例如可以虚拟出一个新的场景)
基于 AR 的交互增强(例如增加手势和涂鸦等多种交互方式)三个维度
不过,虽然说出了 增强通讯 的概念,但是在之后的演示中,有信给我们的 DEMO 内容却比较简单。
在这个 DEMO 中,目前有信能够做到的 AR 应用很简单:在真实场景中间出现对话者的头像;在传输所在视频场景的同时,可以用手势在场景中书写记号和文字;还可以提供一些补充信息,让另一边的人知道这里对话的人是谁(例如上文可以看到是产品老大)。
与想要达到的效果相差还是比较大的。有信宣称,他们的最终产品还在不断开发过程中。可以想象的是,随着技术的开发,那个替代头像的图片会逐渐变成更加真实的人脸。然后,对方的表情可以通过这个人脸实时传输过来,或许还有头部动作和反馈。
我尽力去思考,这样的场景:一张朋友的脸出现在我的视线里面,然后我可以给他看我看到的是什么,然后还可以输出文字,画出 3D 的记号。等等,为什么我觉得这种感觉这么熟悉呢?
从感觉上看,这不就是一个可以生产出 3D 元素,还可以做场景标记(不过这个场景更有纵深感)的直播嘛!而旁边一位资深媒体记者告诉我:他想起了 QQ 秀。这么一说我不禁笑起来。
不过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存在对外界信息的采集,对面部表情的捕捉、感知、处理、传输等诸多瓶颈,可能还真会导致 AR 社交就跟QQ 秀人物互相说话差不多。更何况,即使拟真程度达到 90 % ,那还有一个拟人的 恐怖谷 在那候着呢。
当然,两者技术上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我也并非怀疑 AR 应用在社交上面的前途。但我有另外一个想法:相对于增强场景、感官、交互这三条社交之路,AR 还有一个优势是功能性,例如让双方能够分享更多的内容,协同工作。
许多观点认为,AR 相对于 VR 最大优势是在于不遮挡视线,与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体验 Hololens 后,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感觉是它将操作系统生活化:它提供比手机屏幕大得多的视野,能够处理很多事情,能够将信息融合于场景之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比起让人在外太空遨游,那些日常社交场景比如共同阅读一份文件、一起进行绘画要更高频;同时得益于 AR 的强大能力,我们又能够在实体之外,补充大量虚拟内容。这样一来,AR 社交或许会更有用。
当然,换个思路,也许 VR/AR 时代,正是 QQ 秀的复兴呢?
济宁IT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