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深圳湾创业广场是深圳的科创中心。在这里,分布着多家孵化器,不少创客活动都会在其中举行,其中不乏智能硬件设备的路演活动。
近日,又有一场智能硬件产品展示大会在其中的一家孵化器举行。在展示会上,来自深圳及周边城市的数十家硬件创业公司都拿出了自己的产品。创业者们将产品放在孵化器的站台上,紧张地等待着参观者的点评;展台前,人们熙熙攘攘地拥挤着,在观察这些产品。
突然之间,有参观者说出了一句话:我看你们这些产品,怎么看起来都差不多?
困窘已经明显流露在了创业者们的神情中。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在 2014 年初被政府大力提倡,智能硬件技术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之后,百度、腾讯、阿里巴巴、360 等巨头开始在智能硬件领域中布局,以自我研发或与其他厂家合作的方式推出各自的产品。其中,小米更是以旗下一系列包括手环、路由器在内的智能硬件建造出了一个硬件生态圈。
资本也开始青睐这个新兴领域。京东于 2015 年发布《中国智能硬件趋势分析报告》,当中指出,在 2014 年,智能硬件行业融资金额达到 47 亿元。
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智能硬件行业在 2015 年迎来了一个春天。
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市场智能硬件零售量达 4000 万部,占全球份额 32%。而京东发布的《2015 年上半年京东智能硬件行业报告》指出,从 2015 年 1 月到 5 月,京东平台上智能产品的销售额相较 2014 年同比增长 264%,用户量增长 215%。市场分析机构 Gartner 预测,到 2020 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 5 亿台。
在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大量的硬件孵化器也随之开始诞生。数据统计,截至 2015 年,创业之都深圳的硬件孵化机构将达到 200 家左右,超过 50 家知名投资机构旗下的孵化器也于 2015 年在深圳成立。
增长停滞,市场消化不良
看上去,一切都在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但上行的势头却在 2015 年底开始停滞。
在美国市场,被称为可穿戴设备鼻祖的 Jawbone 在今年开始走向衰落。2016 年 2 月,Jawbone 融资 1.65 亿美元,但其估值仅剩 15 亿美元,比上一轮融资时的估值折价 50%。而在随后的 6 月,又有传闻称,Jawbone 已经开始出让产品业务,以及停产部分产品。
国内初创企业也遭到了同样的境遇。有数据显示,2015 年智能硬件行业出现的 106 笔融资中,仅有 14 笔为B轮或以上。比例仅为 13.2%。
在深圳这个创业之都,硬件创业者们能够从完善的供应链和良好的落地条件中获得便捷。但即便如此,随着创业者们的一拥而上,市场开始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
一名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大致估计,从 2016 年开始,深圳将大约有 80% 的智能硬件初创企业会被拍死在沙滩上,对于智能硬件行业来说,2016 年可以算是寒冬的来临。
对于依然存活的智能硬件公司来说,它们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查西是深圳一家可穿戴智能相机品牌的公关负责人。她表示,当与其他公司进行商务合作洽谈时,以往对方能够接受资源置换,但现在大部分合作方都要求直接获取现金。
哪怕要少一点,它们都想看到现金。查西这么形容。在寒冬的影响下,不少公司已经有了变现压力,它们不愿意再听创业者的故事,而是希望获得实际的回报。
尽管已经有人发出了悲观的声音,但在映趣科技策划总监张宗缅看来,智能硬件的发展停滞,更像是经济下行所带来的衍生品。
传统来说,硬件制作工厂比较倾向于接大公司的订单,因为这些公司的订单量大,能够带来的收益比较丰厚。张宗缅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但小米等互联网厂商的出现,改变了这些工厂的接单模式。
通过低价和强营销等手段,小米等新兴品牌在硬件市场上异军突起。它们所带来的持续不断的订单,使得代工厂开始以开放的心态提高对这类品牌的接受程度。不少厂家选择对接创业公司,希望能与其一起成长。
张宗缅认为,这对于代工厂和硬件初创公司来说,本应是个双赢的局面。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它们能够获得大工厂提供的良好工艺和品控,从而能够制造出在外观、材质和用户体验上都有一定保证的产品,从而提升品牌的口碑。
至于代工厂,在智能硬件创业大潮下,如果其选择的品牌能够发展壮大,它们也能够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在这种心态的带动下,智能硬件的上下游供应链模式开始慢慢发生变化。
但好景不长,这种新格局却从 2015 年开始渐渐走向消亡。
从 2015 年下半年起,这种模式开始走不下去了。张宗缅说。在部分品牌开始渐渐做大后,小品牌的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难以通过营销手段做大。
而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珠三角和长三角一带的代工厂出现收支不平衡,乃至大面积倒闭的情况,它们因而不得不重拾对于利益的关注,更加注重硬件品牌背后的资本关系或投入能力。
此外,在智能硬件公司融资受阻的情况下,代工厂们开始将这些公司拒之门外。在前两年,我们还很欢迎深圳这边中小硬件公司的订单;但从今年开始,我们已经不怎么接它们的单了,因为实在赚不了钱。一位珠三角制造业代工厂的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总的来说,现在又回到了原来的旧模式上,代工厂更希望接一些大品牌的单。张宗缅说,对于小品牌,工厂们已经不愿意为它们专门建立定制化的产品线,因此它们慢慢就活不下去了。
尽管如此,张宗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智能硬件行业进入寒冬:大体上看,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在全世界还是在稳步上升的,只是进入门槛变高,技术不过关的公司被淘汰了而已。
技术瓶颈难以突破,产品同质化太高
技术上的不足,是硬件创业公司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遭受挫折的直接原因。
一名投资经理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智能硬件本身一直在高速发展以及更新,对于那些没有太大进步的产品来说,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整体上看,部分市场热,部分市场冷,是必然的趋势。在和记者的对话中,这名投资经理认为,机器人、VR 设备等智能硬件,依旧方兴未艾。
一般而言,智能硬件远远不只包括可穿戴设备,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VR 设备、机器人、智能电动车等新事物开始出现。但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想要涉足这些产品的制造,从技术上来看,难度不亚于登天。
在 8 月 13 日于深圳举行的 2016 年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大会上,小米联合创始人黄江吉提到了人工智能实现的三大条件:产品、机器学习、大数据。他提到,目前,小米云每天收纳的数据达到 200TB,只有掌握如此庞大的数据基础,才能创造真正的人工智能。
然而,初创公司几乎不可能如小米般收集到如此大量级的数据,这也意味着它们难以真正进入这一领域。
紫牛基金投资经理尚静以 VR 设备为例,对界面新闻记者讲述了初创公司在智能硬件领域之中的技术困境。她认为,初创公司在 VR 头显这个领域基本没有任何机会。
目前对于较知名的几个头显制作方,比如暴风魔镜等,它们一方面推进自己产品的软性功能;一方面做内容投资,推进自己的内容平台。目的都是以自己的硬件为入口构建内容生态。这是支持其硬件平台的软性实力,然而这些内容和平台生态的构建都不是创业公司能够玩的。她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但在深圳大大小小的硬件孵化器中,创业者们依然前赴后继地拿出自己的机器人或者 VR 头盔产品,仔细看下来,这些产品大都千篇一律。以机器人为例,很多产品除了能够发声之外,别无用处。
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机器人其实就是一个壳子,加上语音识别方案,再没有别的功能了。一名硬件创业者对界面新闻记者这么说,像这样的智能硬件,纯粹是为智能而智能。
而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的可穿戴设备,同样面临技术瓶颈。在技术上无法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同质化已经日趋严重。
现在市面上很多智能手环,实际上的功能只有计算步数和心率,但这些数据如果收集得不够充实,根本没有什么用处。查西认为,大部分智能手环和手表产品,由于技术上的不足,本质上提供的是伪需求。
去年,美国科技网站 Business Insider 曾经进行过一次市场调查,结果发现,有 51% 的受访者认为可穿戴设备没有任何被使用的需要。其原因可能在于,智能手环的大部分功能,目前已经在智能手机上可以实现,那么消费者们又何必花钱去买一个智能手环呢?
现在,消费者的目光更加挑剔。查西说,如果手环这类产品没办法在技术上取得突破的话,起码从今年来看,是很难继续的。
不过,在查西看来,功能较为齐备的产品,如智能相机、智能电视等,依然有生存下去的空间。换言之,寒冬对于这一类产品来说带来的影响要较浅。相对于手环来说,相机、电视等产品能够给用户带来的实际功能要多得多,也许这才是它们得以维持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困境中,已经有创业者开始积极求变,他们希望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尽可能地为产品带来新元素,从而跳出原地踏步的怪圈。比如说,有公司已经开始为手环加入包括体感在内的新功能,使得其应用场景变得更加广泛。
对于不相信寒冬的张宗缅而言,加强社交网络上的营销,同样是现阶段下的一个突破口。现在智能产品的受众还是比较少,想要让用户们花钱,公司们还是需要真正做好营销。
只是,更多的从业者依旧悲观。多位智能硬件公司工作人员均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觉得行业的瓶颈期不会很快过去。
现在,硬件公司们只能等。查西说。等到经济环境变好,或者是等到新技术的全面落地。对于很多智能硬件初创公司来说,命运其实并不掌握在它们自己的手中。
济宁IT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