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跨界程序员:不务正业的这几年,我如何让自己的收入翻了十倍

2016-08-29 07:49:17 来源:济宁新闻网

文/姜志辉

3W 小时学编程

我是个很勤奋的孩子,打小就是。

家里对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学习。

我在子弟学校,接触计算机比较早。那时候学五笔、CCED 还有 WpS。WpS 有个万能密码:按住 Ctrl 键+求伯君的全拼。我用它在学校的电脑里寻找所有可以找到的情书。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红利。

后来我也写了一个程序。密码是:Ctrl + 姜志辉。

编程这门技能需要大量的真枪实弹的刻意练习。

有个天才定律,你在一个领域里沉浸了差不多 1W 小时以后才有可能成为专家。我笨一点,用了 3W 小时。

我猜测是因为那些传统的学习模式让我绕了很多弯路。我一直在试图理解灰姑娘是谁写的?哪个国家哪个朝代的?来自于格林还是安徒生童话?(请自行搜索从中美老师讲《灰姑娘》看教育的差异)

进展非常慢。刚开始我有些灰心,花了很久才走出这种纠结。

事后诸葛

1W 小时定律是建立在有技巧的刻意练习上的。

一个师傅开了 5 年出租,他的车技是不是就很好呢?一个程序员写了 5 年代码,是不是他的技术就很高超呢?不尽然。

编程基本功的练习于武术拳法的练习是一样的。通过一套有效的『拳法』将基本功内置其中,反复练习,使得开发技艺成为手指记忆的一部分。这样,当面对实际开发时,我们就不需要为基本技艺而费神,将更多时间应用在业务逻辑的思考上了。

同时练习又需要方法。

增删改查这种技能练上 1 万小时并不能让你成为高手。你需要一个知识体系,然后将这个知识体系拆分成若干个小的节点,针对每个节点大量的刻意的反复练习。(关于这个部分可以在我个人的公众号姜胡说中回复 jQlite,看看我是怎么为 JS 设计 Kata 练习的)

设立一套标准和即时反馈的机制,便于自己的不断调整、改进。在每个节点和节点之间建立连接,形成一张有体系的知识网。这样的练习才算的上刻意。

现在看来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让我从传统的应试学习慢慢转向实用学习。

这种转变指引我在北大蹭了整整两年的课,学习一切自己想学的东西,从哲学到工商管理。那里有国内最棒的学习资源。你可以横跨各种学科,自己选择学习什么,不用考试也不用交学费。只是没有毕业证而已。

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不需要毕业证。我在那里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思维带来的变化让我开始尝试接触各种可能。最开始我喜欢上了涂鸦。就是单纯的喜欢。当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周围的场域就会发生变化。这或许就是「吸引力法则」。那会儿我认识了很多人后来我们还一起组建了 VTC。

我发现很多行业实际上是由一些门外汉推动的。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些本职从业者没有的热情。涂鸦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不是专业的画师,理不清阴影和透视。这很棒,它促使我必须用最简单的线条来表达背后的复杂。

我的课没有 ppT,也不需要记笔记。一些人随意的围坐在一起,自由、简单的交流沟通。这种方式让我大受欢迎,课酬也随之提高了。一人一故事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戏剧形式。

在那里我学会了倾听每一个人的故事,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生命。然后用表演把它呈现出来。所有的呈现和反馈都是即时的,在当下。谢天谢地,在学习那些所谓的产品方法论之前,我认识了一人一故事。

产品是为人服务的,任何方法都不可能脱离对人性的理解。

用什么技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为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洞察、同理心、场景、觉知、生发、行动、反馈。那就是做产品的方法。也是组建团队的方法。

大概在 03 年年底,我组建了一个软件开发团队。我的角色也开始飘忽不定起来。即是程序员,也是管理者,还要担当架构师。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从技术到管理,从 CMMI 到敏捷。引导带给我了非常大的帮助。

接触引导是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然也是必然的。意识的改变会影响到你周围的场域。反过来周围的场域也会作用于你。不务正业让我认识了很多原有领域之外的朋友,我作用于他们,他们也作用于我。

我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理论,SpOT、开放空间、行动学习、U型理论等等。那些理论让我认识到最好的答案并不是由你传达的,而是来自于人的内部。来自于他的自我认知。这更改了我的世界观,更改了我和他人的相处方式,更改了我对团队的认识。

我不讲什么是自组织,因为你就沉浸在自组织的场域里。我也不讲什么是敏捷,你可以在那个场域里自己去感知。就像禅。我看了张小龙在饭否上的日记,我能理解他当时的状态。我也修习禅学、每天会静心冥想。它并不高深,就像刷牙洗脸一样。你需要每天清理你身上的木马程序。

我开始接触任何不务正业的领域。比如练习写作、音乐。当然也包括「姜胡说」这个公众账号。(我发现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在互联网时代它可以做为一个非常酷的界面影响人们学习的场域)。

有一个T型理论,就是当你的纵向足够深的时候,横向发展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收益。

【注】比如我在纵线上花费了 10 年的时间,从 2 万到 20 万。但并不代表你也需要 10 年。这和打游戏是一样的,没有地图,漫无目的的瞎走,会浪费很多时间。有个人带着下副本,会轻松很多。有时候花点银子找个 NpC 问问路,还是挺划算的。我那会儿就是太穷了。

从 20 万到 200 万,用了差不多 5 年的时间不务正业,其实是在完成这条横线。

有前面 10000 小时打下的根基,在进入其他领域时,实际上用不了 1W 小时,很快就可以成为一名大工。因为这个时候的你已经拥有了学习方法,会节省很多时间。同时社交货币的价值也体现出来了,你见到的是另一个领域同一级别的 BOSS,不需要从一袋弟子做起。

别只盯着后 5 年,既需要低头走路,还要抬头看天。两者缺一不可。

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我的发展轨迹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但我并不是基于这个理论才行动的。我是基于热爱。别紧张,他不是要寻找你的终身伴侣。我根本没准备把视觉、引导、戏剧当成我的终身职业。甚至还有点始乱终弃。他们是我人生中的过客。经历过就好。

接触他们是因为那一瞬间会让我兴奋。当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时间就弯曲了,你整个人都开始绽放光芒。根据吸引力法则,你身边就会聚集很多很多和你一样的人。你徜徉在那里面,甚至都不用刻意的行动,生命会自然的把你带到你该去的地方。就像河流,你只需要顺着它就可以了。

打破思维局限、提升视野

我猜想很多人会说,那是因为你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不。这和财务自由没有关系。他们没有时间的先后,他们是相互的。

我知道说服你也『不务正业』这很难。你需要打破原有思维的局限。墙的作用就是让你知道自己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很多时候你不愿意跳出牢笼,是因为一旦跳出牢笼,那些原本的食物没有了。别给自己太多限制,视野有时候比工作效率更重要。

比如从 1 加到 100,最后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难道真的是从 1 加到 100?

由你的内心出发。找到那些让你兴奋的事,然后进入其中。不要太功利,你做这些仅仅是因为你快乐。快乐会带给你无限的创造力。你不需要刻意为之,你不需要辞掉原来的工作,不要从一个极端到达另一个极端。我仅仅是提醒你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浪费在为了生存上。

喜欢就去接触他们,享受他们给你带来的快乐。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愿意为知识和创造力消费的时代。

相关视频: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u03239n2yzr

济宁IT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