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与产业派之争
在 核高基 之前, 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和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计划已经对IT领域的许多基础研究给予了资金支持。
863 和 973 项目基本都由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承担。
这种情况在 核高基 专项上发生了改变。众所周知,国家中长期规划的这16个重大专项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以产业化为目的,而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因此, 核高基 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 企业牵头主导 。
长期以来,中国处于 经济和科技两张皮 的现状。一方面,高科技产业的主要技术都依靠国外;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研究的东西大都没转为应用, 鉴定会就是追悼会 , 评奖时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最后成果都没用 。
事实上, 核高基 是建立在 863 、 973 的成果积累基础上的,并试图将这些技术导入到产业里,最终实现产业化,打通产学研链条。
这就改变了以往学院派在IT研发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并且,由于 核高基 牵动了数百亿人民币的投资,利益之争在所难免。
很多人对 核高基 的认识就是钱很多,就是放大了的 863 。比如同样一个项目,把所需的钱乘以10,就可以去 核高基 那里申请。 胡伟武告诉本刊记者。
产业派与学院派的争执由此而生。
由于 核高基 规定了 企业牵头 ,一些科研院所主导的项目如果想成功申报,必须拉一家企业 做帽子 ,但实际上,主导者并不是企业,甚至连经费也大部分由前者来支配。
比如说,可能是这样的形式,一个1亿元的项目申报下来后,给企业2000万元,科研单位自己拿8000万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 核高基 评审专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评审专家们其实都清楚,哪些是真正的企业力量,哪些企业的背后站着一个科研单位。 上述人士说。
而在评审的时候,专家们往往左右为难:你的科研水平很高,另一家企业的水平不如你,项目到底给谁?这会产生很大分歧。
从核高基的要求来讲,应该给企业。因为钱给了科研院所,花完了也就完了,但是给企业他能卖到市场上去,卖出钱来给国家交税,再继续投入这个产业滚动发展。但是这个行业里院士和专家太多,其中很多人甚至可以直接给国家领导人写信,他们可能会到处说这不公平。所以, 十一五 期间的 核高基 项目中,实际上还是学院派占了多数。 上述 核高基 评审专家说。
在这个专项里,项目的重复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到底有几家单位的发展目标是真正的产业化? 王恩东说。
一个样机做出来没有问题,但是如果需要100台、1000台甚至更多呢?科研院所不是企业,他根本没钱做的。 胡伟武说。
相比之下,企业则有造血功能和资金实力。参与 核高基 的企业大多自备干粮。在国家的投入之外,企业自己还要配套投入。
核高基 的投入我觉得会根据阶段发展情况进行调整,我们旁边的IBM和甲骨文每年的研发投入是几百亿美元。 在曙光位于中关村软件园的办公室里,历军指着窗的两栋楼说。
龙芯是脱胎于中科院计算机所的,从一个科研单位过渡成为一家企业。我能理解从稳定舒适的科研体制中走出来,到充满风险和竞争的市场中去创业是多么艰难。有很多的科研单位和人员想要项目,但却不愿意做这种转变。 胡伟武说。
我承认,核高基由一个企业去做是很困难的,因为其资源不够,由一个研究机构去做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其机制不好。但是如果两者积极合作不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历军说。
市场经济下的举国体制
中国的大工程通常采用 举国体制 ,当年的原子弹就是最好的例子。今天的核电、大飞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如此。
但 核高基 所在的IT市场已经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不仅有许多已高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的中国企业,比如联想,更重要的是,已经有在中国扎根的跨国巨头,比如IBM、微软、英特尔、甲骨文等。
如何在高度市场化的条件下发挥 举国体制 的优势,是 核高基 的难题。
从前造原子弹时是总理亲自打电话召集人手,现在还能这么干吗?市场经济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责任和发展战略,不可能去拉郎配。 胡伟武说。
政府所起的关键作用是引导。资金是一方面,而对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市场前景。
历军说,曙光在 核高基 项目中的整机销量达到了千余台,在12家试点应用单位中,有一半采购了曙光服务器。在这个过程中,曙光和龙芯、金蝶中间件、中标麒麟操作系统、达梦数据库、永中office等软件企业形成了产业链合作关系。
另一个依托 核高基 拓展了市场的是金山WpS。上世纪90年代WpS曾有过非常辉煌的时期,在政府市场占绝对地位,但微软带着Office进入中国后,采取支持盗版战略,将收费的WpS几乎掐死。当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后,微软开始收费。
WpS以前的状态是,如果做得不好比不过微软,做得好别人就盗版,似乎永远也无法获得商业利益。 金山软件CEO张宏江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张宏江此前是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
在 核高基 的支持下,这一现状开始改变。由于政策鼓励政府机构采购国产软件,金山WpS近几年来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增长很快。张宏江透露,2012年WpS的业绩同比增长60%,在政府采购市场占据62%的市场份额,反超了微软。
假如没有政策对市场环境的改善,再往里面撒钱也是没用的。 张宏江说。
他强调的另一点是,企业应该审视自己的产品是否有市场化的潜力,是否真正契合 核高基 ,不能为了科研经费而盲目申报。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联想这样的中国知名企业对参与 核高基 的积极性还不高,一些跨国企业却已经有所动作。
它们通过参股国内公司的方式,摇身一变就成自主企业了,再借助国内合作伙伴参与 核高基 。威盛就是个例子。 一位参与 核高基 的企业高管告诉本刊记者。
跨国企业的介入是因为产生了警惕,他们看到在政府的推动下,一个由中国企业占领的市场正在形成中,这是他们最担忧的。
上述人士说: 跨国企业的参与是一种干扰,因为他们想影响 核高基 ,尽量维护自己建立的生态体系。中国企业必须保证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的控制权在自己手里。
看上去,政府为参与 核高基 的中国企业制造了一个小小的 丛林 ,并给予了他们政策支持。但这个小丛林也有自己优胜劣汰的法则。
参与 核高基 的芯片项目曾经有很多,但现在所剩无几。举个例子,目前的国产芯片中只有龙芯能支持Flash,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花了上百万美元。你东西做得不好就没人采购,最后还是无法通过验收。 胡伟武说。
核高基 的钱不好拿
核高基 经费虽多(与 863 、 973 相比),却不是那么好拿的。
成功申请项目后,技术指标和产业化指标要通过验收,才能拿到所有的经费。
在 核高基 所涉及的若干课题中,经费拨付的方式分为三种:一是事前拨付全部资金;二是分批拨付,完成了技术指标后给一部分,完成了产业化指标后再将剩下的付清;三是当产品通过全部验收后再拨付经费。
此外,承担项目的企业都需要接受严苛的审计和验收。
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原 核高基 专家组成员陈军宁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核高基 的监管是 中国科研计划中最复杂和严格的 , 专家组每半年都要去企业巡视检查,像 973 只需要一年检查一次。这增加了一大笔管理费用。但 核高基 一个项目动辄上千万元,肯定要盯得紧、盯得细,要确保资金安全和应用到位。
在审计中确实查到了有些违纪现象存在。 陈军宁说, 任务型的项目是不许失败的。如果没有完成,那么承担单位5年之内不得再申请国家重大专项,对于课题负责人,终身不得再次申请重大专项。此外,也将根据实际情况追讨经费。
胡伟武并不十分认同目前 核高基 的管理和评审体系。
在财务上卡得非常死。我3年前就得知道这3年来要开什么会、做什么事、采购什么东西,这些都要列入预算,而且要严格执行,否则就不合格。每个季度都要提交进展报告。
最重要的是,技术上的验收也非常严苛。
对于学院派来说,他们习惯于制定一个较为宏观的目标,可能就那么几条,而企业做产品则需非常细致、多达几百项的技术规则,非常严格。验收时是按照合同来的,笼统的目标当然容易过,而几百项指标只要有一两项达不到就被毙掉了。 胡伟武解释说。
这也就是 核高基 十一五 整体验收工作一再推迟的原因。
胡伟武认为,虽然国家的钱要保证安全,但不应把企业的手脚捆绑得太死。 创新和科研不可能一点风险都没有,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