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年化12%的巴铁,驶向下一站e租宝

2016-08-07 07:38:56 来源:济宁新闻网

文/落地麦子

这场轰动全国的大事件,实际上只是扎了个模型逗大家玩而已。

今天,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巴铁 1 号,这个由我国自行研发的空中巴士在河北秦皇岛进行了首次试验,包括新华社在内的许多主流媒体,以及众多网络大 V 都欢欣鼓舞的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在百度指数上,从 8 月 1 日起,巴铁的搜索指数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然而,巴铁 1 号一夜爆红背后,一场扒皮运动已经悄然展开技术方案了无新意、幕后推手浮出水面,一个与公众形象截然相反的巴铁,逐渐展露在世人面前。秦皇岛首试,是巴铁项目重生的序章,还是最终葬生的生死场?

重出江湖

巴铁出现在公众视野,并非首次。

2010 年,民间发明家宋有洲带着他的立体快巴构想,登上了王利芬创办的创业分享视频网站优米网的一期节目。宋有洲在节目中声称,他的项目参加了 2010 年第 13 届北京科博会,并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专家组的认证。

他还表示,已经与北京市门头沟区达成了合作意向,将在门头沟建设 189 公里的立体快巴轨道。

此后,立体快巴被全国媒体广泛报道,并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先后登上了《纽约时报》封面和《时代》周刊 2010 年 50 大最佳发明榜单。

然而,国内学界对立体快巴不乏怀疑之声,争论一度非常激烈,《南方周末》当时还对这场口水战进行了一番总结:

围绕立体快巴的争论正在持续发酵,且大有超出技术范畴的趋势立体快巴遭遇的不仅仅是城市交通拥堵病,更是科技强国路上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

争议声中,北京门头沟的立体快巴项目悄然消失。2011 年初,有记者询问立体快巴项目进展情况,门头沟区负责人表示,立体快巴仅仅是研究性项目,没有这回事。

此后立体快巴销声匿迹,直到 2015 年 5 月,宋有洲重出江湖,将立体快巴更名为巴铁,并且与华赢集团合作,成立巴铁科技公司。

巴铁的命门

在巴铁的官网上,该公司将巴铁与高铁、蓝光、北斗、银河相提并论,称他们为中国顶尖的科技创新成果。然而尴尬的是,巴铁至今没有获得任何国家权威部门的认证。

宋有洲手上,仅有入选《时代》周刊 2010 年 50 大最佳发明榜单的事迹和一份上海交通大学的可行性评估报告,这也是巴铁公司在多个场合反复用来自证实力的工具。

宋有洲的合作伙伴,华赢集团的白志明就在讲话中宣称:中国建国以来,一共有几百万件专利,唯有这一件专利荣登《时代》周刊。

笔者找到了《时代》周刊 2010 年 50 大最佳发明的完整榜单,在这份榜单上(见下图),立体快巴排在第 13 位,与它一同入选的交通类发明还有牛肉动力火车、谷歌无人汽车、马丁喷气背包等尚未进入实际测试阶段的发明。其它入选的发明还有苹果平板电脑 ipad,移动定制杂志 Flipboard 等。

熟悉媒体的朋友都很清楚,这个榜单准确的说,更像一份年终盘点。作为媒体,《时代》周刊更多考虑的是入选对象的热度和话题性。巴铁入选,充其量只能说明它在 2010 年引发的那场争论足够热闹。

而所谓的上海交通大学专家组认证,则更值得玩味。

根据《南方周末》的报道,2010 年 8 月,由于媒体询问,时任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教授才得知,交大汽车研究院接手了一个立体快巴的可行性论证项目,领衔的是副院长张建武教授,喻凡和王丽亚两位教授分别担纲车辆和基础设施的论证。

但是后来,喻凡教授称车辆部分的论证主要交由自己的博士生完成,并称王丽亚教授的基础设施论证工作也主要是由其学生负责。

这项认证花了宋有洲 15 万元。

然而上海交大汽车研究院最终还是发表了一个公开声明,称个别老师参与立体快巴项目评估,属于个人行为,与学校无关。

民科与非法集资合流?

宋有洲并不讳言他的民科身份。根据公开资料,宋有洲只有小学文化学历,早年当过兵,采过矿,做过木工,后来一边做生意一边搞发明。他的第一项发明是礼宾花,一种以压缩气体为动力喷射精美彩纸的庆典用品。与很多民科一样,宋有洲有自己的贴吧,每当贴吧里出现质疑的声音,便会引来众多坚定的支持者自发护主。

神州大地民科千千万,民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背后的推手。

在立体快巴消失的 5 年里,宋有洲一直在寻找投资者,用他的话来说,第一步是要找机构认证,第二步是把它推销出去。但是敢相信他的投资者寥寥,直到结识华赢凯来董事长白志明。

关于华赢凯来,网上已经扒得差不多了,简单来说,这是一家 p2p 网贷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吸收社会资金,然后用来放贷。

华赢凯来为什么需要宋有洲的巴铁呢?因为吸收社会资金需要有前景的项目。

据媒体此前的报道,华赢集团旗下的北京天尔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经开始募集巴铁基金。该款北京巴铁项目基金,基金规模 5000 万元到 1 亿元,认购金额为 100 万元起,对外宣称预期年化收益 12%。

如此高的收益,可能吗?

我们来欣赏一下华赢集团《巴铁项目投资推介报告》描绘的大饼:

巴铁项目运营后,每辆车可获得政府补贴资金余额 2400 万元;

巴铁项目每年投放建设至少 5 个城市,每个城市建设 200 公里。线路站台 10000 平方米物业可进行拍卖,能拍回 6 亿元,每个城市 200 个站台就可拍回 1200 亿元,每个城市站台车位可卖 240 亿元。扣除最高成本投入 240 亿元,每个城市可创利润 1200 亿元毛利,5 个城市的毛利将高达 6000 亿元;

常规客运收入方面,以每辆巴铁每天搭乘 8000 人每人票价 8 元计算,每年可创收毛利 1500 万元,一个城市 200 辆则每年可创收 30 亿元;其他物业出租 72 亿元,站台广告 5.2 亿元,车身广告 1 亿元,配套电动租赁车 8 亿元、存车亭户外广告 4 亿元,合计每年可创收 120 亿元;

如果条件允许,每个站台可以附加 600 辆电动出租车,200 个站台可附带 12 万辆电动出租车,每辆出租车每天创收 200 元,全年大约可以创收 70 亿元。

这个饼画的,假如我是投资者,别说 12%,就是 120%,我也信了。问题是,10000 平方米的站台?每年 120 亿元的常规收入?要知道深圳地铁 2014 年整年的营业收入也不过 33 亿元,巴铁项目赚钱能力几乎是深圳地铁的 4 倍,这还不算 6000 亿天文数字的物业收入。

而在华赢凯来官方网站上,我们看到从 2014 年至今,他们只完成了 2 个投资项目,总投资仅 2 亿余元。

这样迈步子,就不是扯不扯得到蛋的问题了,这是想一步上天的节奏呢。

至于资金链紧张遭监管部门警告、下一个 E 租宝、山寨社团等负面传闻,在这张大饼面前都黯然失色了。

撕开最后一块遮羞布

巴铁的首试,细节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全程只运行了 300 米,没有搭载最核心的动力和控制系统,车体是用钢板现场焊接的宋有洲自己也承认,秦皇岛试运行其实是将一个 1:1 制造的模型车进行载人测试。也就是说,这场轰动全国的大事件,实际上只是扎了个模型逗大家玩而已。

那么这次测试的价值是什么?

唯一的价值,就是他们的基金可能更好卖了。

6 年前,在那份不被上海交大承认的论证报告上,评估人员认为,立体快巴的核心技术是分布式轮毂电机驱动技术和车体结构轻量化技术。6 年过去了,当初这份报告的领衔人物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教授张建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6 年前上海交大评估报告中评估的两项核心技术,似乎没有任何进展。

6 年没有任何进展是什么概念?要知道,我国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从研发到应用,也只用了 6 年

然而,针对这个问题,宋有洲是这样回应的:

这个东西本来就没有发动机没有变速箱,没有驱动电池,本身就是一种结构把他架起来就行。核心只有五大技术,电气系统、控制系统、信号系统、牵引系统以及刹车系统,这些东西很多都是高铁和地铁已经在使用而且还有技术标准,实现起来非常容易。

所以说了半天,这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振奋人心的重大发明,居然只是一个龙!门!吊!宋有洲作为发明者,最终的打算居然是造一个壳子,然后套用高铁或地铁的核心系统,且不说这在商业和技术上是否可行,宋有洲对技术的轻视和无知着实让人感到震惊。

撕下巴铁这最后一块遮羞布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前文提到的《南方周末》的那一段总结最适合放在这里:

立体快巴遭遇的不仅仅是城市交通拥堵病,更是科技强国路上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

6 年过去了,改头换面的巴铁已经算不上是新生事物了,相信今天的批评并非苛刻。它的命运会比 6 年前更好吗?希望不会。

注:文章所有素材均来源于公开报道。

济宁IT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