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漂亮话中,有星辰大海,也有一些无法自圆其说

2016-07-12 13:43:33 来源:济宁新闻网

文 / 王云辉公众号:科技杂谈(keji_zatan)

这几天,一篇文章流传甚广。

这篇文章说,小米 CEO 雷军约见 6 名互联网专家,做了一场为时 3 小时的闭门交流,但它既没有说 6 位专家姓甚名谁,也没有一字提及专家发言。

全文的核心,只有一段雷军新煲的心灵鸡汤。从为什么干小米,小米当前的状态,到小米的未来去向,雷军都给出了完整的逻辑和阐述。

在最近唱衰小米的舆论大势下,这篇文章其实可以被理解为,雷军面对外界质疑的变相回应。

在文章中,雷军表示,他做小米的出发点,是要让老百姓用上优质的产品,而经过当前的谷底,小米的反弹即将开始,未来半年到一年里面,会展现一个全新的小米。

但他的这段讲话,真的靠谱吗?

1、

抛开其他属性不谈,雷军至少是一个很棒的演讲人。

他擅长讲故事,并通过故事讲自己的模式,让人不知不觉就被他的情怀打动,被他的论据说服,最终彻底陷入他的逻辑体系。

这一次,他同样以讲故事开场。

关于小米的创业故事,雷军已经讲过很多。这次,他换了一个新的姿势,我的梦想有点儿夸张,就是想改变中国产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让老百姓用上优质的产品。

他说,在他看来,国内的产品外观差、质量差、价格贵,美国人比中国人的工资高六倍,东西只有中国一半的价钱,而且品质又好又安全。

这些数据是否客观,此处不讨论,但这情怀,必然是满分的。

为什么这样呢?雷军说,我们的效率有问题:渠道和销售成本太贵了,比如商店里面卖 400 块钱的衬衣,定倍率都是以 10 倍计算的(指成本只有售价的1/10)。

美国零售业,拼的就是效率。他用美国零售企业沃尔玛和 Costco 的例子,分析了 Costco 做到零售价比批发还要便宜的原因:(1)精选商品,只卖 4000 个 SKU;(2)提供让用户觉得惊喜的商品;(3)从互联网金融里省钱;(4)减少服务员,从人力成本省钱。

就此,雷军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小米要干的,其实也一样。第一,把东西做好。第二,提高效率,要很低的毛利率。

这个结论好深奥,听上去也好有道理呢。

问题是,你怎么把产品做好?怎么提高效率?怎么降低毛利呢?

2、

在这个故事里,雷军没有解释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要用 Costco 的路径,来解释小米?

诚然,Costco 一边精选商品,一边压缩成本,看上去,跟小米确实接近。

但在本质上,沃尔玛和 Costco 都是零售商,主营业务是销售别人的产品;而小米是制造商,主营业务是制造产品给别人卖。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商业逻辑,拿到一起做简单类比,是并不妥当的。

作为渠道,Costco 核心商业模式是赚差价,商品品质由上游供应商赋能,它只需要做好商品挑选,争取更多顾客,降低运营成本,就能形成稳定的商业正循环。在它的业务流程中,产品价值也没有增值,自然要尽可能提效率降成本。

而小米想要确保产品品质,甚至给用户惊喜,就必须进行持续的创新。

而且,与构建于代码之上,可以高速迭代、小步快跑,随时全网更新的互联网不同,传统产业的创新,既需要材料、结构、工艺等多个基础学科的长期积淀,也需要产品层面的性能平衡与质量控制,还需要整条产业链的供需配合,产品代际更替更是一个漫长过程。

要有源源不绝的创新,必须有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这个道理颠扑不破。

所以,产品永远不能学渠道,一味讲究压低利润率,否则必然形成劣币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丧失持久的发展能力,即使再惊艳的成功,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市场上的商品合理价格,都是由整个社会的平均生产效率来决定,而不是由最高的生产效率来决定。

这也正是小米为何从风口急转直下的关键原因。

3、

当然,雷军并不这样认为。

他说,小米的理想,就是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够享受到科技的乐趣,用很便宜的钱,享受最新的技术和创意,甚至让全世界的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

他还表示,小米做的不是产品,做的是科技界的艺术品。小米是真的是把产品当艺术品在做。

好吧,我们且先相信。

但想做艺术品,并不等同于能做艺术品,更不代表能做好艺术品。如果创新没有投入的保障,最新的技术和创意从何而来?

雷军如何保证这一点呢?

他说,小米有三家对标公司。一是 Costco;二是同仁堂,选真材实料,建百年老店,也就是工匠精神;三是海底捞,学口碑,把市场营销全部干掉。

这段话槽点太多,实在忍不住,中断一下节奏,先吐为快:

(1)果然,雷布斯还是不提苹果

(2)说好的跑分呢,为什么三家对标公司都没有?

(3)就在雷军说这段话的时候,小米正在强化跟线下销售渠道的合作,据媒体报道,小米计划通过跟苏宁、国美、迪信通等零售渠道的合作,在中国卖出 5800 万部智能手机

(4)《海底捞你学不会》(别误会,我只是想到了这个畅销书名,没有其他意思)

(5)雷军后面又有讲,我们的真实商业模式是科技业的无印良品,可惜悲催的无印良品,连对标公司都没能挤进去。或许,是因为无印良品的东西算不上便宜的原因?

(6)西装+牛仔+拖鞋,拼到一起,真的好看吗?

4、

从战略上来看,小米其实是在下一盘非常大的棋。

雷军说,小米的商业模式,是要做品牌产品+零售的垂直一体化模式。

他说,自己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找某一个领域最牛的人,说服他来创业,雷军投资占小股,牛人占大股,让这些人变成老板,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我们掏钱出主意,我们帮忙干,如果产品达到了小米要求,就进入小米渠道。

我们这种方法,已经投资了 55 家公司。雷军说。

这解开了前面我们的疑惑:为什么雷军要用 Costco 的路径,来解释小米,又用无印良品来形容自己的商业模式。

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或许本身就认为,小米真正要做的,不是产品,而是渠道。

所以,他才不在乎将价格杀到底,将利润打到 0 之后,如何确保持续的研发与投入。因为这些问题,交给别人考虑就好了。

雷军考虑的,只是如何将更多人整合进来,以实现最后的收网。

如同他此次透露的,未来小米生态的核心收益,将会来自于客户的小费和互联网的收入,比如 2017 年,就将有机会实现 100 亿的净利润。

而这,只是开始。

当用户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小米生态产品时,基于物联网、互联网获得的用户大数据,以及这些数据产生的持续利益,才是雷军最大的目的所在。

5、

小米生态未来的一个悬念在于,公地如何分配。

如同雷军所说,小米持股和参股的公司,总共投了 220 家。这些企业共同构建了小米的庞大的生态,支撑了小米的品牌与流量。

但整个生态产生的客户小费和互联网收入,又将如何分配?未来基于用户数据的收益,如何分配?

此外,雷军说,小米过去 5 年干了电商小米网,未来 5 年要干小米之家。像无印良品一样,店里只有 50 到 100 件商品,靠 50 到 100 个商品征服消费者。

按照最乐观的理解,这里指商店里同时上架 50~100 个产品,意味着,如果 220 家公司同时有产品上市,那么能分配到进店名额的比例,将不到 50%

另一个问题则更加重要。

到目前为止,小米快速发展扩张的成功,根源于对跨界资源的整合:其中有小米自身的渠道与品牌,也有各个生态合作者自身的行业积累。

这些积累,促成了各种小米生态产品在上市之初在性价比上的惊艳,但当这些积累成为过去式,持续的创新将成为整个小米生态的巨大负担。

到时,雷军将只能面临三种选择:

(1)更换生态合作伙伴,与更新锐的创新者合作;

(2)重新加大研发投入,在做好东西与降价之间,为前者给予更高权重;

(3)降低产品标准。

所以,在手机出海遭遇专利狙击,不得不通过获取专利授权、加大研发投入等方式,不断提升技术实力的小米手机,已经由当年的轻公司,变得越来越重。

而这,将是小米生态所有企业的必经之路。

以下,为前文提及文章中的雷军分享实录:

首先我和各位说说我为什么要干小米吧。

2007 年金山上市以后我就算退出江湖了,每天睡觉睡到自然醒,从来不约第三天的事情,凡事只约今天和明天,因为太累。这样待了三四年,直到 40 岁进入不惑之年,突然有一天我觉得人不能这样过一辈子,还得有点儿追求和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我的梦想有点儿夸张,就是想改变中国产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让老百姓用上优质的产品。在我眼里,国内的产品总体来说外观很差、质量很差、价格超贵。可美国人比我们的工资高六倍,所有的东西都只有我们一半的价钱,而且品质又好又安全。

2010 年的时候,正好我财务自由了,很多想法能够做了,我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做小米。我做过互联网后回过头来看,我认为互联网+应用在传统产业,最核心的是两点:一是用户体验,二是用信息技术提升效率。

效率是一个大问题。可能很多人要说这跟效率有什么关系,我们做高端就行了嘛,其实这背后都是效率。

拿衬衣来说,任何百货商场的衬衣好像低于 400 的没有吧?我对衬衣行业还算了解,最好的衬衣制造成本 125 块,差的是 15 块钱,差的地方就是袖子短一点、下面短一点,一拉就一定会掉出来。

为什么大家有 125 的不干要干到 15 呢?因为他拿到商店里面都是卖 400 块钱,125 的衬衣只挣三倍,算上渠道和销售成本是不够的。但衬衣的定倍率都是以 10 倍计算的,就只能倒逼他去干 40 几块钱的衬衣。

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说是商业道德,我觉得从道德上指责是没有用的,我们先要分析它商业背后最本质的是什么。我发现其实是效率的问题,而我干了这么多年的互联网,就在想怎么改善这个情况。

▎美国零售业,拼的就是效率

于是我还真花了点时间做了点小研究,就在想美国的商业是怎么演进的。

65 年前美国的商店零售毛利都是 45%,跟我们现在差不多。一瓶水进商店基本上要翻一倍才能挣钱,加少了肯定亏。信息技术没开始的时候,美国也是这样的,物业贵、人工也贵,进商店不翻一倍都无法维持,所以不贵不行。

后来就有了我们熟悉的沃尔玛,提了一个口号叫天天低价。也就是今天网络上批评小米的,觉得很 Low。沃尔玛的低价是倒逼机制,它不挣 45%,挣 22.5%,挣一半的毛利。怎么做到的呢,它有三个重大创新:

创新一,商店不开在市中心。零售业的铁律叫位置第一,但它只要东西好、便宜,那就开到郊区去。

创新二,它直接用仓库改建。

创新三,引进大量的 IT 技术。这一套下来,八十年代初期沃尔玛就世界第一了。其实背后没有任何诀窍,如果把它归纳下来就是效率致胜。

但 25 年前又一帮疯子出现了,说沃尔玛的效率还是不够高。他们说去郊区沃尔玛那里有 100 万种东西,进去转得晕头转向,不知道该买什么,其实没效率。能不能面向中产阶级,让中产阶级一半的钱花在我们这里?他想的是只面向中产阶级,太有钱的和太穷的都不是他们的客户,这跟我们的互联网理论是一样的,就是精准客户定位,定位以后服务这个人群提高效率。

这个公司就是 Costco,创办时公司就说,我们这家超市任何东西只能赚1%,最高不能超过 14%,如果要是 14% 需要 CEO 和董事会批准。而这 25 年来,从来没批准过。

这跟商学院里面讲的东西完全是相反的。商学院认为毛利率越高越好,其实毛利越高就是跟用户为敌,而 Costco 平均毛利率才 6.5%。这是一个真正互联网精神的企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互联网,其实 Costco 早就做到了。

▎Costco,凭啥赚美国中产阶级口袋里一半的钱

消费者对 Costco 有多疯狂呢?

我在金山当高管去美国出差,一下飞机张宏江博士就租了辆车直奔 Costco。完了回来吹了半天,经他一煽乎,除了我所有 9 个高管都去了。

结果晚上回来大家说东西太好了,我就问怎么个好。其实就一件事,便宜。所有的东西都比国内便宜,只有十分之一,一堆东西在北京得人民币 9000 多,Costco 只要 900 块钱。

所以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 Costco 了,站了 15 分钟我说我懂了,正好跟我想的东西一模一样!

我觉得本质上跟我当年做卓越的模式是一样的。其实就这么几条:

第一,精选商品,只卖 4000 个 SKU。你要知道沃尔玛至少几十万种,Costco 精选到什么程度呢?他的合伙人说,我卖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我自己选的,家里用过的,我觉得好我才卖。比如说电视就两种,但是质量和体验都很好。因为卖的品种少,就跟上游厂商拼命压单价,加6% 直接到最终店面,恨不得比人家批发价还便宜很多。

第二,要有惊喜。就是每 10 件东西要有一件让你觉得很惊讶:还有这么好的东西!这样大家就全部变成了 Costco 的 Fans。

我在现场调查我们公司的海归,有人说我这一辈子只在 Costco 买东西,Costco 没有才去别的店。它 6.5% 的毛利润本来是不挣钱的,但美国有一个非常好的小费文化,他说大家给小费,也就是会员收入。现在每年它的会员收入是 20 亿美金,因此财报毛利率是 11%。

第三,互联网金融。号召它的用户用 Costco 的信用卡,它能分一两个点,利润实际主要就来自于会员费和信用卡。

第四,服务员很少。节省人力成本,零售价比批发还要便宜。

Costco 这个模式难在什么地方?因为它不挣钱,所以也融不到钱。在某次金融危机的时候其实已经快关门了,公司卖给一个 VC 了,今天创始人在公司是没有任何股权的。

但是这个创始人还在公司管理,他的梦想就是做成一个伟大的公司,他根本不在乎公司是不是自己的。他用了 15 年的时间才让美国人民相信 Costco,因为大家都觉得无奸不商嘛,你肯定蒙我了。进了 Costco,不用挑、不用看价钱,只要闭上眼睛买,这是一种信仰。

小米要干的,其实也一样。第一,把东西做好。第二,提高效率,很低的毛利率。

这就是我办小米最大的动力,就是把东西做好。

▎不讲理论,像鲶鱼一样去搅动

创办小米,我们有三家对标公司。第一家,刚才谈到的 Costco;第二家,同仁堂,选真材实料,建百年老店,本质上讲就是工匠精神;第三家,海底捞,学口碑,把市场营销全部干掉。

我这个人有点儿轴,今天这个会我本来说算了,不见大家,等 15 年以后要用钢铁一般坚硬的事实,说明我们真的干了件与众不同的事情。我说我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可能等我死了能够印上墓志铭,我改变了中国,至少改变了中国制造业,这就是我的人生理想。我今天也不想见什么人,就是认认真真把东西做好,我相信时间能证明一切。

我认为中国不能讲理论,你得像鲶鱼一样,进去一搅和他们就活了。我们进去搅和一个行业带活一个行业,当然我们被无数人骂,说我们是胡来,不是的,我们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激活整个产业。

首先我们是做了手机,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了。小米 4 年半前进入手机市场,1 年半时间成为中国第一。目前来看,小米最大的贡献是推动了整个手机行业的进步,手机越做越好,而且整体价钱越来越低,迅速提高了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

再比如插线板,市场卖得最好的,拆开看又是堆线又是什么,都是三十年前的工艺,连包装都是搞个塑料袋,搞不懂匠心在什么地方。你再看看小米做的插线板,你们看过一个插线板是这样包装的吗?我送给别人,刚开始大家说这是不是苹果手表,因为包装太精美了。打开来,带三个高速的 USB 口,49 块钱,为做这个做了一年半的时间。

我们非常认真,真的是当艺术品在做,通过做出成绩来推动行业的进步。我们进入了很多行业,也招来了骂声,对此,我跟内部同事说,被骂说明我们的产品做得还不够好,如果真打得别人不行了,别人骂都骂不动了,我就是希望把产品做到极致。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

我们有时候不知道怎么表达小米,大家有时候也不知道小米在干什么。我们做了手机,移动电源,空气净化器,电饭煲,电风扇,感觉很不专注,其实换一个角度看清楚小米以后,你会觉得这个公司是极度专注的。

我们的理想就是让每个中国人能够享受到科技的乐趣,用很便宜的钱享受最新的技术和创意,甚至让全世界的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这只是我们要表达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我们要代表中国制造的进步。怎么做呢?就是进入 100 个行业。你们看到的是产品,其实小米做的不是产品,做的是科技界的艺术品。

我们过去 5 年干了电商小米网,未来 5 年我们要干小米之家。像无印良品一样,店里只有 50 到 100 件商品,靠 50 到 100 个商品征服消费者。

我们其实是极度专注的,空气净化器干了两年只有两个型号,第一个型号已经不卖了,净水器也只做了一个,电风扇也是,所以我们店只要 50 到 100 个商品,250 平米。

国内家电卖场平均单店 5000 平米,平均单店销售额应该在 4000 多万人民币。小米之家的目标是 250 平方米,平均单店做到 5000 万,现在最高的一天干到了 143 万。非上班时间小米之家都是人山人海。

我现在每个月开 5 到 10 家,3 到 4 年的时间开 1000 家店,可能就是 400 到 500 亿的零售价,而且不加盟、不挂牌,我要求是 100% 自己管理,因为只有像我这么坚硬和纯洁的心,才能把这个事情干好。

大家一定要理解,我们的真实商业模式是科技业的无印良品,我们做零售品牌。大家想想无印良品有多少东西,它也做冰箱、也做洗衣机、行李箱什么的。商业模式我们就是做品牌产品再带零售,是一个垂直一体化的模式。

所以在这个零售平台上,我们需要 50 到 100 种商品来拉客流量,如果只卖手机客流量不足,客流量不足要导致我们跟传统厂商一样,1000 块钱的东西卖三五千块钱,成本很高,这不是中国的未来。这就回到我之前说的,中国的未来是高效率的革命。

▎小米要避免成为大公司

最后要说第三层意思,小米不是慈善机构,哪怕雷军不想挣钱,可是我们这些同事们,这些家属怎么办。

感谢伟大的互联网发明了长尾理论,所以我们的核心收益将会来自于客户的小费和互联网的收入,互联网的收入我们公布过几个数字,现在日活跃过千万小米的自有 App 有 9 个,月活跃过千万的有 43 个,这一定不是一个小的收入,明年有机会看到 100 亿的净利了。

关于小米的模式我还要讲一点,现在是 8500 人,然后我们持股和参股的公司,总共投了 220 家,这是一个庞大的生态。

我们这背后还有实业加上金融的双轮驱动,我们用投资的方法避免了小米成为一个大公司,我们的生态链产品是怎么做的呢?比如我想做插线板,我就在全世界范围内找最牛的人,说服你来创业,我投资占小股,你占大股,你的产品达到了小米要求,然后我帮你进入我小米渠道。

我讲到这儿可能不足以说服大家我们下了多大工夫,我们这种方法投资了 55 家公司,换在大公司其实就是 55 个部门,这 55 家公司只有 170 人在管理,就是几乎从 idea 到结构、软件、硬件全程,是一个巨大的孵化器。如果我要搞五六十个部门,就会累死人,我得把他们全部变成老板,所以小米是一支舰队。

像现在做得比较大的,小米手环的华米非常大了,世界第二的智能穿戴设备商,做平衡车的纳恩博世界第一了,紫米做充电宝也是世界第一的规模,都是在两三年的时间里面成了巨大的规模。

采用这个模式是因为我不想变成大公司,大公司效率低下,让他们全部变成老板,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我们掏钱出主意,我们帮忙干。首先你成功,接着是我们小米的成功。而且进入 100 个行业、激活 100 个行业。

这 55 家公司我们叫做智能硬件生态链,还有很多是各种各样的服务的。比如说各位用的一点资讯我们参股,比如说视频类前三大优酷、爱奇艺我们都是股东,包括各位用的迅雷我们也是股东。

所以在 IOT 领域里面,我们其实蛮强的,我们端到端解决。整个小米手机 MIUI 本身就是一个互联网平台,要承载非常多的内容,我们就追求合作共赢大家一起干。

这个时间段是我们的一个谷底,今年我们有三个月供应链极度缺货,负面报道也很多,但我认为反弹马上就全面开始了。

无论是产品销量,还是业务规模,还是商业模式的完善,包括小米过去两年积累的各种技术陆续发布,在未来的半年到一年里面,会展现一个全新的小米。

因为过去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创新,但是在我们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下都被掩盖了,或者我们的创新还不足以打动大家,但是我未来一年里面,可能会展现很多完全不同的东西,我有足够的信心。

我上次见到冯小刚,他说小米你不用介绍,我们家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小米。当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小米的时候,大家对小米的理解可能就和现在不一样了。

我整体的目标就是小米要把产品做到极致,当用户家里能武装的都用小米武装了,就知道我们有多强大了,这对小米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的开始。

济宁IT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