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谢若琳
6月初,《魔兽》电影来势汹汹,以开画2天破6亿元的票房成绩,震惊了世界影视圈。但是,这部电影在北美市场的口碑和票房,却双双遭遇滑铁卢。
对此,有分析人士称,按照进口分账片的分账模式,《魔兽》电影背后的7家中国电影公司,将共享票房盛宴,其中,万达院线或成为最大赢家。
《魔兽》国内票房
秒杀北美
6月初,由经典游戏Ip改编的《魔兽》大片来势汹汹。截至6月15日(北京时间),《魔兽》在全球上映一周,但这部影片在不同国家受到的待遇也不尽相同。从票房表现来看,在中国,该片首周票房收入11.58亿元;在北美,该片首周票房收入仅为2416.6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59亿元)。可以说,《魔兽》在中国的畅销程度秒杀北美。
与票房相呼应的是,《魔兽》在中国的口碑,同样秒杀北美。截至6月15日,国内的评分网站豆瓣给《魔兽》评出8.1(满分10分)的高分;而在美国评分网站烂番茄上,《魔兽》只得到27%(满分100%)。
记者不禁疑惑,为什么同一部电影,在中国市场和在北美市场的表现差异如此之大?难道《魔兽》是为中国粉丝量身定制的?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影视行业券商分析师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十年前,国内的娱乐活动匮乏,制作精美的《魔兽》一经出现,就成为很多玩家唯一的业余爱好,对这部分玩家来说,《魔兽》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更是他们走过的青春岁月。而美国娱乐活动相对丰富,玩家对《魔兽》依赖程度不高,对待情怀更为理性,所以看待这部电影,更多的是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来考量”。
此外,还有分析师认为,国内发行公司开启刷屏模式,也是《魔兽》畅销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内发行方十分给力,几乎从半年前就开始宣传,根本不留死角。所以无论是不是玩家,都想凑凑热闹看电影,然后再发个朋友圈,证明自己紧跟时代潮流”。
7家中国电影公司
或成最大赢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魔兽》背后的中国公司也赚的盆满钵满。电影工业链主要分为三部分:制片、发行、院线。
记者发现,在制片方面,《魔兽》制片方共有7家,其中5家都是中国公司,分别是传奇影业(已并入万达院线)、腾讯影业、中影集团、华谊兄弟、太合娱乐。此外,华人文化子公司Base FX也参与到该片后期制作当中。而在发行方面,在中国市场上,有2家中国公司参与《魔兽》的发行,分别是中影集团、华夏电影。
对此,甚至有业内人士戏称,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魔兽》是美国游戏公司暴雪的经典Ip。但随着中国资本长驱直入,从产业链上参与程度来看,《魔兽》电影更像是一部“国产片”。
实际上,从财务数据来看,这部电影的最大赢家也将或是上述7家中国电影公司。按照进口分账片的分账比例来算,在中国市场上,7家制片方可以获得票房收入的25%,而院线和影院能拿到57%,剩下的18%是中国发行方(中影、华夏)的。
也就是说,从收入上来看,在制片与院线、影院均占“大头”的万达院线,将成为最大赢家。
影游互动
进入更深层
游戏Ip改编电影并不新鲜,业内普遍认为,玩家会成为电影粉丝的积累,如果游戏足够经典,电影还可以消费情怀。
资本总是紧跟市场的步伐,实际上,在A股上市公司中,就有不少游戏公司着手拍电影。比如,蓝港互动日前成立蓝港影业,深耕影游互动。
具体到国内而言,游戏成功改编成电影的情况并不多,但游戏改编成电视剧的成功案例比较常见,大多是古装、仙侠奇幻类,例如《仙剑奇侠传》。蓝港影业CEO 任兆年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我们分析认为,电视剧有持续的关注度,与游戏在同时间段内可以形成联动效果,未来公司计划开拍《苍穹之剑》,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另一方面,影视也打起游戏公司的注意。比如,2015年《花千骨》热映,慈文传媒趁热打铁推出《花千骨》手游,赚的盆满钵满。随后,尝到甜头的慈文传媒不但迅速成立微颗影业推出“玩剧”概念,还与游族网络携手开发科幻小说《三体》。
“游戏也好、小说也好,慈文都来者不拒。”慈文传媒副总裁赵斌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公司选择Ip的关键,是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衡量,也就是说,看Ip本身是否具有影视化改编的空间。“我们有专门的创意研发中心,其主要工作就是对Ip的改编空间进行研判,如果一个Ip改编空间很小,那就算再有噱头我们也不会考虑。”
“关于影游的Ip互动,虽然目前国内市场说得也很热闹,但基本还停留在相互借力的层面。如何将影视Ip的生命周期延长到足以支撑游戏改编的生命周期,或者如何将游戏Ip的剧情薄弱与影视改编故事为王的需求结合起来,是双方共同面对的难题。我们在这方面也有布局,比如新成立的微颗影业,就是想试图打破隔阂,实现深层次的影游互动。目前公司正在研发一些项目,从策划、剧本初期就是影视团队和游戏团队同时介入,充分考虑双方需求,这样摄制的影视作品就像是一本‘通关秘籍’,而改编的游戏又像是影视的番外篇。”赵斌如是说。
济宁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