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曾鼐 于立霄 尹力)北京西北边有个“村”,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占近40%,平均每天诞生40多家科技企业。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重要的首都功能定位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硅谷”的中关村,正为北京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迎接科创的春天,北京准备好了吗?池等。
这个石墨烯创新团队汇集了一批年轻博士骨干,几个团队的带头人是“80后”。
“评判的唯一标准是能力。”王旭东说,年轻的研究人员只要在石墨烯的某一个领域选定方向,就可以着手去研究。
而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自由多元,让这块中国科改实验田茁壮成长。
36位海外优秀人才领衔建立的24个独立实验室和12个科研辅助中心,推动着中国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10年来,诞生了多个重大原创性基础科研成果,累计发表SCI文献700余篇,与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研究成果被82个国家和地区引用。
自2005年底正式挂牌成立,北生所便肩负着“先行者”的使命。
不像一般的研究院有行政级别和编制,这里崇尚学人治所,实验室设置和实验室主任的选聘由所长决定;不同于传统的以具体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为基础的经费管理体系,运行经费经理事会批准即可拨付,给予科研极大的自由空间。
对此,“曾连续几年没有发表论文”的李文辉,深有感触。“当时没有论文心里也着急,但研究所没人给我压力,也没人催我出成果。”
如今李文辉已成为乙肝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2012年,他和团队发现了乙肝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受体,正在推进受体阻断药物等研究,计划明年进入临床试验,从而打开根治乙肝的希望之门。
“在北生所,不会用行政方式干涉学术方向。”北京科技协作中心副主任雷霆表示,科学研究要宽容失败,包容人才,尊重每一位科学家。“要让科学家心无旁骛地干科学。”
近日,记者跟随“调结构转方式·北京调研行”采访团,走访了中关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了解科技创新动态。图为北汽新能源汽车公司,展示电动汽车电池装卸技术。 侯宇 摄
体制创新以腾退促转型
科技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打造科技中心,北京早已提前谋篇布局。
“十二五”时期,北京地区累计获得国家科技技术奖励项目占比超过3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0件。2015年,北京研发经费支出达136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95%,位居全国最高。今年一季度,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内部科研经费支出达到294.1亿元,同比增17.3%。
“体制机制的创新政策,中关村要先行先试,引领全国”,中关村管委会委员刘航说。
全国首家“一站式”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进出口公共服务平台、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探索工商登记全流程网上办理……一批新政渐次在中关村落地,呵护着创新创业的种子开花结果。
北京的科技之种,也在全国遍地开花。2015年,北京输出到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额增长34.2%;中关村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3452.6亿元,其中80%转移到京外,在天津、河北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近2000家。
提及未来,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海臣表示,“将通过旧产业的腾退,进一步促进转型升级。”
2014年,北京制定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41万件。2014年、2015年,累计退出污染企业718家。其中,中关村西区腾退传统电子卖场面积超过28万平方米,腾退空间将主要用于“双创”发展。
“腾笼才能换鸟。”王海臣说,近年来,北京主动舍弃曾经的经济支柱,疏解批发市场等业态,腾出宝贵的空间资源,用于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更好地以创新驱动发展。
根据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未来五年,将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经历了3000多年的风雨洗礼,北京城,传承着悠久的中华文明。走过30多个春夏秋冬,中关村,书写着新北京的科创传奇。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发展,奠定了北京产业转型的基石,缔造新的科技神话,也为古都绘出绚丽的新篇章。(完)
济宁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