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邱晓琴
从宁德寿宁县城出发,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行车近一个小时,记者一行来到了地处闽浙交界、曾是闽东革命老区4个特困乡之一的下党乡。
下党乡依山而建,面朝修竹溪,房屋层层叠叠,交错有序。青山巍峨,绿水缠绕,形成了“廊桥、流水、人家”的和美景象。此情此景,让人很难想象昔日的下党乡竟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
一直以来,扶贫攻坚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大事。习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九赴寿宁三进下党现场办公、推动发展。在2014年,习总书记又曾四次提及下党乡。
这个地处偏远的闽东小山乡,为何能让总书记这般牵挂?近年来,这里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下党乡辖10个行政村,是目前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在1988年建乡之初,乡里不通公路,也没有卫生院,乡里村民常说有“三怕”:一怕有病痛,二怕养肥猪,三怕挑化肥;以前,村里全是土木结构的房子,人均居住面积也只有十几平方米。
改变,在村民王根资家里表现的十分明显。2014年9月开始,王根资所在的下党村推行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新模式,建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让王根资等27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入股。
“合作社统一提供有机肥,不用自己购买肥料;之前卖一两块钱一斤的茶叶现在同一收购能买到七块钱。”王根资介绍,自己家里种有3亩茶园,加入合作社后茶叶年收入有6000元。
有泥水匠手艺的王根资去年家里还添置了新搅拌机、小型吊机,专门为村民建房和村里工地干建筑,去年打工收入有15000多元;再加上宁德市民政局挂钩帮扶,下发了资金2000元,农业金融扶贫还发放5万元贴息惠农卡用于农业生产。脱贫后的王根资家里盖起了明亮的4层楼房,家里冰箱、洗衣机、煤气灶等一应俱全。
曾经的下党乡没有校舍,孩子们只能在庙里上学;没有卫生院,看病得需要跋山涉水到外地求医。如今,不仅乡卫生院建设一新,村民看病难问题基本解决,乡中心学校也盖起了整洁的教学楼,修建了宽敞的操场,实现了电脑教学。
谈及下党乡近年来的脱贫历程,让乡党委书记叶忠强深有感触是,建设一支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党员队伍,“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组干部,实现先富带动后富。”
另外,2016年以来,在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的支持下,下党乡推动“互联网+TV”精准扶贫模式,利用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的电视云商城,微商城和1300多万固定用户等渠道,在淘宝、京东、亚马逊等专业平台上搭建起公信力强、操作方便的线上销售网,实现了茶叶管理加工与全程视频监控相结合、生态农副产品现期货线上销售与农超对接相结合、“下乡的味道”品牌打造与摆脱贫困相结合,让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集群和经济效益逐渐凸显。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里的旅游产业也日益兴盛,这给下党乡村民“守家致富”带来新希望。去年一年里,来到下党乡参观旅游的人数累计达10万人次,有效带动了民宿、农家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群众收入大幅增加。去年,又有不少村民将旧房改造成党川客栈、85民宿;农家乐餐厅内,土鹅、土鸡等农产品成了游客的首选菜肴。
旅游项目的不断开发,正在吸引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王光莹在201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打工,去年得知家乡建设中涌现出许多新基于,便回乡开店熬制绿豆汤。“现在全村已经实现了WiFi全覆盖,我们这些店子里都可以用微信、支付宝支付。”王光莹说。
“希望新的一年里能够继续多挣钱,把房子装修得越老越好,让两个孩子都能顺利成家……”谈及新年新愿望,王根资一脸幸福。
有统计发现,现在的下党乡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186元增长至2016年的10716元,翻了57倍。曾经的贫困乡已经逐渐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扶贫路子。
夕阳西下,漫步在下党乡村道上,青山如黛,山涧清澈,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鸾峰廊桥飞架两山之间。路畅、网通、茶香、新房多,这个曾经给习总书记留下“异常艰苦,异常难忘”深刻记忆的贫困山乡发生了巨大变化。“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幅“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画卷在下党乡、在寿宁县徐徐展开。 济宁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