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3%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政策。
《规划》介绍,“十二五”时期,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相继发生了长江中下游严重夏伏旱、京津冀特大洪涝、四川芦山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抗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与“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历年平均值相比,“十二五”时期因灾死亡失踪人口较大幅度下降,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减少22.6%、75.6%、38.8%、13.2%。
“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基础更加巩固,综合防范能力明显提升。制定、修订了一批自然灾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和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得到加强,高分卫星、北斗导航和无人机等高新技术装备广泛应用,重大水利工程、气象水文基础设施、地质灾害隐患整治、应急避难场所、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设防水平大幅提升。应急救援体系更加完善,自然灾害处置有力有序有效。大力加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及时启动灾害应急响应,妥善应对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
《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新形势、新任务与新挑战。
一是灾情形势复杂多变。受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和经济社会因素耦合影响,“十三五”时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呈增加趋势,破坏性地震仍处于频发多发时期,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有所增加。
二是防灾减灾救灾基础依然薄弱。重救灾轻减灾思想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基层抵御灾害的能力仍显薄弱,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因灾致贫、返贫等问题尤为突出。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完全适应,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性立法和相关领域立法滞后,能力建设存在短板,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不够深入。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期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都要求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
四是国际防灾减灾救灾合作任务不断加重。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防灾减灾救灾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更加关注防灾减灾救灾与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消除贫困的关系,更加重视加强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同时,国际社会更加期待我国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规划目标: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3%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建立并完善多灾种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高;提高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特别要有效降低学校、医院等设施因灾造成的损毁程度。
《规划》还要求,“十三五”期间建成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达到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水平;增创500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创建试点工作。全国每个城乡社区确保有1名灾害信息员;防灾减灾知识社会公众普及率显著提高,实现在校学生全面普及。防灾减灾科技和教育水平明显提升;扩大防灾减灾救灾对外合作与援助,建立包容性、建设性的合作模式。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律制度,加快形成预案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明确中央与地方应对自然灾害的事权划分,强化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三是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开展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四是加强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稳步提升受灾人员生活保障水平,把灾区建设得更安全、更美好。
五是加强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提升农村住房的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六是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推进新技术应用,促进防灾减灾救灾产业发展。七是加强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协调开展区域能力建设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应急避难场所以及社区和家庭减灾能力建设。八是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政策。九是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十是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 济宁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