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晓颖)遭重霾封锁的长三角在连日降雨中“重见天日”,中美气象专家驱霾“头脑风暴”7日在雨中的南京进行。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李占清指出,中国民众感官上的“雾霾加码”,并非因污染物排放加重。恰恰相反,大部分污染气体排放正在减缓,只是程度不够。而雾霾“现身”与气候变化也有一定关联,去年、今年冬季出现较为明显的增温,是致雾霾发生的不利天气因素。
据环保部统计,跨年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陕西省等有60个城市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及以上预警。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从2016年全年数据看,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京津冀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差,长三角、珠三角优于京津冀地区。
李占清的研究显示,“与世界其他地区雾霾相比,中国雾霾的独特之处在于,‘席卷’中国南北地区的雾霾,黑炭含量较高。这种黑炭成分,会减缓大气对流的效率,让污染物像堆积木一样堆积起来,加重污染。”
他开出“驱霾”三大药方,分别是转结构、减排、减缓气候变化。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集明认为,雾霾发生与产业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过去,珠三角上空的“混沌”被学术界成为“灰霾”,但伴随经济转型,如今珠三角的pM2.5低于京津冀、长三角水平。所以,中国各地的经济结构调整、污染物减排,才是治霾之根本。
中国科学家在“解霾”技术上进行着尝试和努力。李集明介绍说,一些地方研究通过电离,用吸霾棒吸附霾成分。他说,从自然“助手”角度看,最高效的“消霾”方法是“等风来”和“雨冲刷”,目前人工增雨对化解“霾伏”有一定帮助,但人类科技尚不能做到大范围、全局性的“呼风唤雨”。
南京五方美拓气象环境研究院院长江平近期在研发精准降水预警监测系统。“第一滴雨降在哪里”、“哪个片区正在下雨”、“几点几分止雨”是他解题的重点。他试图从精准预报的切口,探查pM2.5与天气的关联。
当天,在南京举行的“云降水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前沿国际论坛”由江苏省气象学会主办。(完)
济宁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