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逸飞 实习生 杨雅雯)在中国社会老龄化步伐迅速加快,未富先老、空巢化、少子化等养老问题逐渐凸显的背景下,中国式养老问题如何解决可谓备受关注。
近年在各地探索中,一种以“90%老年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7%老年人在老年化社区养老、3%老年人在机构养老”为内容的“9073”养老格局,正愈发受到推崇,被各地采纳借鉴。对其原因,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服务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院教授华中生接受中新网专访时分析:“9073养老格局”的核心要义是养老服务社会化,而“社会化”也正是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口已达2.2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6.1%,远超联合国“10%即为老龄化社会”标准。为解决社会老龄化加速带来的养老问题,上海、北京等城市于数年前启动“9073”养老格局探索,近两年福建、宁夏等省也纷纷跟上。而政府主导推进同时,社会力量也不甘寂寞,开始加码布局。去年底,万科便在杭州发布了其围绕“9073”目标而打造的养老服务产业生态圈。
华中生表示:“‘9073’养老格局的核心要义是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即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方向将从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转变为以专业化、人性化、产业化为主要特点的社会化养老。”
他认为:“中国面临老龄化社会的现实,‘9073’格局标示了未来三种主要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形态,即以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为主体,以老年化社区养老为辅助,以面向失能失智康复老人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格局。不同地区三种服务形态的具体比例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均是‘养老社会化’,即养老问题不能再依靠传统家庭养老,而是社会化养老。”
“养老社会化应该以专业化、人性化和产业化为目标,而不仅是当下讲的比较多的产业化,不能唯产业化。应该既关注服务的质量,又要关注服务的效率,以及公平性因素。”华中生强调。
当前背景下,怎样的探索才是可复制模式?华中生认为:“有可复制性的实践,首先要体现社会化服务,把养老当做事业做;在定位上要能把老人看作一种资源,按其能力区别发挥资源价值;此外要重视社会差异,如经济、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可复制性也需要有大的思路、顶层设计支撑。”
其也指出了两点制约“9073”社会化养老格局形成的因素。“关键是‘9073’中的‘90’模式不够明确,它涉及到老人、家庭、政府、企业等多重角色,而这些角色的定位目前并不清晰。这些角色谁该负主要责任?谁才是主要角色?其次社区的作用没有发挥,尤其是在服务资源组织、老人及家属的组织、社会力量动员、服务监管等方面没有发挥相应作用。”
而谈及未来各地的努力方向,华中生说:“首先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要明确出社区的概念、内涵和作用,尤其在养老服务领域。我们也要着力解决好社会服务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但是更需站在更高的层面将事情做长远。此外在‘90’的模式打造上,各地要明确产业边界,以可持续为方向,发展差异化的模式。”
最后,就人们关心的“中国何时可全面实现‘9073’社会化服务格局目标”问题,华中生也给出了他所认为的“下限时间”:“这一下限在20年左右,但因为各方的不断努力,这一目标也完全有可能提前实现。”(完) 济宁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