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5月5日消息(河南台记者乔政)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遇到“无治疗费、无身份(姓名和居住地)、无责任承担机构或人员”的“三无”病人怎么办?应急救助基金来“买单”,这个看似很美的事情在现实中却遭遇尴尬。河南省一年半时间内,共有近300家医院申请该基金,共涉及金额2500多万元,但真正批下来却只有1100多万元。究竟卡在了哪里?
2014年底,河南省正式出台《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目的就是对在河南发生急重危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无力支付相应费用的患者进行救助,以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之后,各个医院开始可以向基金会提交申请。
郑州某医院的医务科主任王红表示,对于“三无”病人,他们一般都是先对其进行救治再向上申报,而由此产生的垫付费用,他们一年能达几十万元。但由于具体落实细则的不到位,使得很多医院在应急救助的过程中承受了不小的压力。王红说:“我们给患者垫付的医药费,但事后按照患者的那个标准,给我们返还的也就是几千块钱,实际上如果按照我们的标准,我们医院承担的费用远比患者事后返还的钱要高得多。”
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一年半的时间内,河南全省共有近300家医院申请,共涉及金额2500多万元,但最终通过层层审核,只有1100余万元批复下来。究其原因,郑州一家医院的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回复:“你看这两个数字差别有多大?究其原因是因为,医院拿不到这些材料审核,这些钱我们也审核不了”
河南省卫计委医政处副处长董薇介绍,根据有关法规政策规定,“三无”和“无力支付”两类救助对象所产生的费用是先由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各类保险、公共卫生经费、医疗救助基金等渠道支付后,剩下的才是应急救助基金给予补助。可是,目前河南医保形式多样,有省医保、市医保、新农合,也有铁路医保等,因此,在经过这些环节时,一样相当艰难。董薇介绍说:“应急救助是一项新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太衔接,比如,部门的配合,相关资料的审核,还有一些资金的拨付环节。”
据了解,4月27号,河南省各相关部门再次召开会议,沟通、研讨基金拨付问题,会议达成一致意见:在确保基金使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改进审核方式,确保基金尽快拨付到位,受惠于民。董薇表示,要做好这个工作,需要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建立绿色通道,在对救助对象的认定、费用审核流程、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这些环节,尽量简化。 济宁国内新闻